注册

中国人物:传奇学者吴敬琏


来源:时代人物

 吴敬琏    2014年6月21日,上午9时,碑林里的一切都沐浴在西安仲夏的晨光里。    碑林门外,古城墙巍峨耸立,六百余年的历史沧桑凝结在一块块青砖的缝隙之间。城墙脚下,古树参天,3位先贤——孔

 

吴敬琏
  
  2014年6月21日,上午9时,碑林里的一切都沐浴在西安仲夏的晨光里。
  
  碑林门外,古城墙巍峨耸立,六百余年的历史沧桑凝结在一块块青砖的缝隙之间。城墙脚下,古树参天,3位先贤——孔子、孟子、朱熹的雕塑掩映在树荫之中,自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吕大忠等人初建碑林以来,927年历史雨打风吹去。碑林,中华文脉传承之地,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浸润着历史的味道,树影婆娑的古柏、风化腐蚀的青砖,甚至城墙脚下晨练的人们的神色之中似乎都饱含着无尽的回忆与岁月的苍茫,在这里,时间似乎静止了。
  
  碑林正在等待一位耄耋老人的到来:他用自己的学说参与、甚至塑造了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演进;他早已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中国改革编年史;他因自己的学说荣耀及身,也因自己的学说饱受争议,他就吴敬琏。
  
  9时30分许,吴敬琏来了。
  
  84年的生命起伏似乎并没有给吴敬琏带来太多岁月的重负,他神色矍铄,腰板挺直,步履稳健,当他走在碑林的迎宾道上之时,习惯性地双手背后,双肩舒展,当解说员戏说道路两边的栓马桩时,他还会发出清朗的笑声。
  
  在经济学殿堂中浸润一生的吴敬琏保持着一个学者的低调与严谨。在参观碑林的整个过程中,他都保持着沉默,但这沉默却无法掩盖他作为一个学者对外在信息的好奇,就像解说员为他讲解唐睿宗李旦在一尊古钟上的题字时,随行人员纷纷离去,他还会独自一人站在古钟前打量良久;就像当他面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的碑刻之时,他也是习惯性的凝神注视,却并不评论些什么……然而,一旦当吴敬琏开口,在清晰的语言背后依然浓厚的经济学色彩,就像他看到碑林散落在角落中的栓马桩时,他为这些栓马桩的未来忧心忡忡,担心这样潦草的安置会产生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就像当他走出碑林时,还念念不忘地对身边的随行人员说,这里应该设置一个数码电影,让参观者先借助电影对碑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历史上,吴敬琏几乎参与了每一场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论战,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市场经济”这个曾被整个中国社会视之为禁忌的概念,正是通过以吴敬琏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群体的不懈努力,才最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并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理解吴敬琏思想脉络的起承转合就理解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跌宕起伏,而另外一个层面,吴敬琏的人生际遇也足以折射近三十年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纷繁复杂以及诡异莫测:上世纪90年代前后,吴敬琏大胆提出以“市场经济”取代“商品经济”的概念,人们讥之为“吴市场”以示贬义;邓小平92南巡之后,中国社会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大踏步前进,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社会转型加速推进,“吴市场”转而成为褒义词,并让吴敬琏于2000年12月获颁央视第一届经济年度人物,达到个人声望的巅峰;2000年后,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博弈日渐复杂,吴敬琏又因为其主张而受到诸多非议……更为重要的是,吴敬琏身上似乎还凝结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隐秘传承,他的外公是清末“保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该项运动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瓦解;他的母亲邓季惺是《新民报》的女主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大侠”……在“文革”浩劫中,吴敬琏先后和两位知识分子——孙冶方、顾准有着传奇一般的交往,二人都将其视为衣钵传人。就在当天《时代人物》记者采访吴敬琏时,他依然表达了自己对于早一辈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的钦慕之情……吴敬琏的一生凝结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奋斗、坎坷与光荣。

相关专题: 河南省直管县市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永杰]

标签:传奇 学者 吴敬琏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看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