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文化

寒门难出贵子VS中产鄙视链:在今天,教育怎么了?


来源:新京报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美国加州两位精神科医生(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曾对76个婴儿做了横跨30年追踪调查,在其医学报告《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中说,从婴儿时代开始,父母的能力、观念,以及亲子互动关系就已在塑造我们未来一生的生命形态。错综复杂的教育环境,日益激烈的教育资源的竞争,层出不穷的商业化教育机构、产品,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什么是出于为人父母的虚荣心和攀比的心理压力,而故意制造的社会恐慌?似乎没有人能说得清。

中产父母出于自身的身份焦虑,惧怕走向“下滑通道”,因而身体力行,尽一己之所能,为“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正名,却无意间在孩子的世界构筑了成人世界才有的壁垒,财富、身份、地位都是这方壁垒得以稳固的基石。当这些父母们以“可怜天下父母心”为说辞,以所谓“鄙视链”作为身份界定的依据,而渴望下一代冲入更高、更稳定的阶层时,其实是跌入自造的焦虑之中,越陷越深,以致无法逃脱。

电视剧《小别离》(2016)中的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

罪与罚,因与果,成与败,在这场焦虑导致的中产博弈之中,没有绝对的胜者,只有不停攀比、追逐的个体。

然而,除了比来比去之外,还有别的出路吗?

《窗边的小豆豆》 

在这一点,或许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所写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可以为我们提供教育的范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校长小林宗作创办的巴学园里,践行着和外界全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当日本教育当局以考试成绩划分学生,决定是否升入下面的学校,而导致很多日本学生迫于升学压力,精神紧张、身体疲劳、身心受损时;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学校教育要以“虔心诚意、效忠天皇”为主要目标时,巴学园里的孩子们被鼓励不穿泳衣游泳,因为“不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校长要求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遵从本心,放心地玩耍,也不必在意谁的衣服好看。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这是小林宗作先生笃信的教育方针和终生践行的教育理念。

能够在孩子的天性没被“污染”之前,挖掘他们的优良品质,让成人的功名利禄、游戏规则远离他们的世界,是每位家长和教育者的首要责任,而不是用所谓的“鄙视链”玷污他们的世界。

《促进中国农村转型》

焦距于农村食品安全与扶贫。

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者Scott Rozelle在中国偏远地区开设了一项农村教育项目,深入探寻中国农村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Rozelle表示:“就财富而言,中国是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但是孩子却成了这种成功的牺牲品。中国的发展确实很快,他们在教学资源和师资上投入了很多金钱,但是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人性因素。”

所谓人性,就是试着把目光从成功者身上移开,望向那些没那么“优秀”、那么“光鲜”的人;就是大谈特谈“中产鄙视链”的时候,想一想本应毫无芥蒂、自由奔跑的孩子;当我们习惯性地望向高处,想给孩子“最好的”时,也问一问他们想要什么。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是说。

[责任编辑:赵胜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