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武汉派发“凉民证”是利令智昏下的自取其辱
2015年08月24日 09:29
来源:红网 作者:知风
近日有网友反映称,江西萍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原萍乡市旅游局)在武汉宣传萍乡旅游,派发了两万份“凉民证”,引起争议。
近日有网友反映称,江西萍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原萍乡市旅游局)在武汉宣传萍乡旅游,派发了两万份“凉民证”,引起争议。8月21日,该委员会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证实,为宣传萍乡旅游,萍乡市旅游局今年6月份在武汉发放过“凉民证”,不过,只在武汉发放过,而且只发过一次。
若说“凉民证”字面上有什么不妥,除了显得生涩外,倒也没有什么原则性错误。说其“生涩”,是因为把“纳凉避暑”称作“凉民”,可能体育老师也不会这样教的。然而,在读音上却一点也不生涩,因为日伪时期侮辱中国老百姓的“良民证”,一直在人们的痛苦记忆中。那么,一张说到底是去武功山纳凉避暑的优惠券, 为何要取名“凉民证”呢?
据称,发放“凉民证”是萍乡在武汉推广旅游的一种宣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形式是出于广告效应。 然而,从“凉民证”在字面上很费解,而读音上很耳熟的效果来看,这个广告创意还是来自“凉民证”的谐音“良民证”。毋容置疑,这种宣传效果肯定“很好”, 这就像在脸上抹屎肯定要比抹抹雪花膏引入注目;也如谁如果在大街上自扇耳光,行人的回头率一定比对美女还高。
话说江西萍乡的“凉民证”引发了争议,但这可能正是这种宣传方式的预期,网络上的不少“自黑”,就是希望在争议或被嘲笑甚至谩骂中出名。再说,江西萍乡市选择在武汉派发了“凉民证”,或许就是看中湖北恩施旅游景区曾在武汉发放过“凉民证”,尽管当时以“这一设计应该是广告代理公司所为”不了了之,但也引起了舆论热议。江西萍乡选择在武汉故伎重演,是不是看中了舆论对“凉民证”质疑的“余温”,再次对社会舆论发起挑战,引起公众围观,无论香臭出了名再说?
也有人认为,“凉民证”完全不同于“良民证”,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汉语之美在其含蓄。多音字、多义字,以及古文中的通假词,通过各种遣词造句,产生出许许多多音同字不同或音同义不同的句式,即所谓“谐音”。而谐音往往是一种借喻,其喻体或是受到现实规制的污言秽语,比如“草泥马”;或是早已深入人心的成语,比如“鸡不可失”,因此,“凉民证”不可能是凭空杜撰的,如果没有“良民证”作为谐音,“凉民证”根本就莫名其妙。假如谁发明一个“暖民证”,会不会有人想到是温泉的优惠券?
以谐音常用语获得更好的广告效应本无可厚非,但用作谐音的字语,必须是既家喻户晓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而从有景区重现“鬼子进村”场景,到江西萍乡在武汉发放“凉民证”来看,这种让民族自尊心丧失殆尽的自取其辱,这种以伤害民族感情为代价获得的广告效应,把当前在追求经济发展中的利欲熏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在同一景区,持“良民证”来景区的游客,遇到了“鬼子进村”将如何是好?对这种利令智昏下的自取其辱,是不是也可以说一句人们同样耳熟能详的“良心大大滴坏了”?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今日看点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