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回眸“十二五”拼搏看河南 洛阳以“创”造未來


来源:河南日报

中信重工“大工匠”谭志强在进行技术攻关潘郁摄 郭爱和创作的三彩釉画作品 郭爱和三彩釉画作品 中信重工“大工匠”谭志强团队在工作潘郁摄 7月28日,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后排左六)参加

中信重工“大工匠”谭志强在进行技术攻关潘郁摄

郭爱和创作的三彩釉画作品

郭爱和三彩釉画作品

中信重工“大工匠”谭志强团队在工作潘郁摄

7月28日,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后排左六)参加洛深创新生态城项目签约仪式鲁博摄

告别了高歌猛进,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已不再是昨天的故事,而是新的探索和创造。

要迎着晨光创,决不面对晚霞想。站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历史起点上,洛阳市将创新理念熔铸于发展的伟大实践,倒逼出思路转变、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穿越惊涛骇浪,破浪前行,造就了经济发展顺势有为、逆市上扬的傲人业绩。今年上半年,洛阳市经济增长8.1%,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今年前8个月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

成绩来之不易,8.1%、9.4%的增长,是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洛阳经济连续6年持续下降形势下实现的“V”形反转。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优化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开放招商”就是发展生产力,“服务企业”就是促进生产力。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只有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政府才会有税收、居民才会有就业、金融才会有依托、社会才会有保障,梦想才会照进现实。

老工业基地创新的“洛阳热浪”

一个国家强不强大,要看它的工业;一个国家工业能不能有底气,要看它的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之母”的装备制造业,集中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1953年,新中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洛阳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156项重点工程中,洛阳占了7项。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洛阳滚动轴承厂、河南柴油机厂等“共和国长子”纷纷落户洛阳,第一台履带拖拉机、第一台大型提升机、第一台压路机……在这里相继诞生,洛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工业摇篮,在当时洛阳制造可谓红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在旧制度的轨道上,生产力的新车轮注定行之不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盟,让全国、全世界重新感知洛阳。在我国轴承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想了解行业最前沿的科技成果,看中国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够了。在这个集中国18家轴承业顶尖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于一体的联盟体中,担任“盟主”的就是位于洛阳市的轴研科技。该联盟成立5年来,在5个轴承领域国家级重点项目中,有4个由轴研科技牵头。通过国家验收的“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轴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由轴研科技联合13家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首套高铁轴承样品指标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同类产品,实现了国产高铁轴承技术零的突破,为中国高速发展的高铁产业安装上了一颗奔腾的“芯”。七二五所实行研究所和科技集团两套管理体制,保军和产业发展两手硬,鼓励员工持股,构建研究室—研制中心—产业公司三级转化平台,推行引进一个高端人才—隆起一个研究高地—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目前拥有特种装备、医疗器械、钛合金、橡塑材料、腐蚀防护与水处理五大产业板块,2014年研发投入达4.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亿元。像轴研科技、七二五所一样,牵头组建国家级及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洛阳企业就有9家,分布在轴承、硅光伏、钼钨材料、新能源动力、文化科技、耐火材料、农用装备、兽药、环保技术及装备产业等9个领域,研发制造了世界最大的18500吨油压机、硬岩掘进机、矿用自磨机、球磨机和填补国内空白的褐煤提质成套装备、风力发电机组偏航轴承等一批重大标志性产品和技术装备。放眼世界,这9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犹如9条船坚炮利的航母,冲破发展的“历史三峡”,勇立经济全球化的潮头,高唱“让世界重回洛阳”的大风、驶向用“洛阳智造装备世界”的彼岸。

以创新赢得尊重,抢占制造的“智高点”,努力研发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中国洛玻集团龙海电子玻璃有限公司研发的0.25毫米浮法玻璃成功下线,摘取了超薄玻璃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南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现中国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一举拿下内地高铁探伤车领域“第一台采用国际标准打造”及“第一台出口”的两项“第一”;洛阳方智测控股份有限公司将“纠错”智能机器人做到了极致;洛阳“瑞鸽”监视器“飞”进了美国好莱坞;河南中托力合化学有限公司用煤生产出高性价比的精细化工产品,打入了几千公里外的“石油王国”……科技创新的火花在这里竞相迸发,创新的思想在这里充分涌流,创新的成果在这里应转尽转。2010年,洛阳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4年,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460亿元、增加值35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7%和14.8%。

让创新成为态度,开启“双创”的洛阳新时代。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新世纪,该公司聘请10位院士、15位行业领军人才,引领组建18个技术创新团队,并成立了劳模工作室、“大工匠” 工作室和工人创客群体,直接参与者逾500人,带动4000多名一线工人成长成才等经验做法,被誉为大企业推动“双创”的鲜活样本。

搭建创业创新平台,让“洛阳成为永不落的太阳”。洛阳市先后规划建设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洛阳北航科技园、洛阳恒生科技园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投用孵化场地3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1万余名。大学科技园现有入园企业90家,在孵企业87家,注册资金1.12亿元,安排大学生就业700余名,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600余个,已获专利56项、科技成果65项。

人才是创新之母,只有当人才与创新有机融合,才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制造强国的时代大船才能从中获得绵绵不绝的澎湃动力,才能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成功“纵身一跃”。2015年6月,洛阳推出了《关于实施“河洛人才计划”加快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意见(试行)》,计划5年内拿出不少于20亿元,力争组织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吸引5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洛创新创业,催生科技型创新型企业200家以上。在短短的3个月里,以在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有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邢新会为核心,以彭先兆,SVision Research,Inc.创始人、SVR(一家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初创公司,由多名留美博士创立)第三代超高速光学相干层析(OCT)3D成像系统首席设计师为首的多个顶尖创新团队在洛阳“安营扎寨”。

千帆竞发敢为先,百舸争流创辉煌。如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摄人心魄的“中国画卷”,一幅恢弘壮丽的人才发展新蓝图在河洛大地上徐徐打开,开启了一个人才发展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知识的力量注入“世界圣城”每项发展的事业;这是一个希望的时代,决策的光芒洒向“千年帝都”每寸创新的土壤;这是一个信仰的时代,科学的理念融入“丝路起点”每次开拓的实践。举目河洛,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群星璀璨的崭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人们有理由相信,人才之基定将托举起“牡丹花城”的复兴伟业——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相关专题: 豫未来 开新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岳秀山]

标签:洛阳 河南 十二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看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