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厚重的开封胡同文化


来源:凤凰河南综合

对一座古城而言,胡同是这座古城的脉络,是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更是历史变迁的有力见证。胡同是开封的一大特色,开封市区内有不少具有浓郁特色的街巷胡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要想读懂开

对一座古城而言,胡同是这座古城的脉络,是古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更是历史变迁的有力见证。胡同是开封的一大特色,开封市区内有不少具有浓郁特色的街巷胡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要想读懂开封,就一定要去胡同里走一走,于静默之中感受它温情的存在,品味渐渐远去的胡同文化。

胡同“家”的代名词

1月11日15时许,在位于市中心的南教经胡同口,10多位老人在冬日的暖阳里闲聊,悠然自得。

南教经胡同西起北土街,东止草市街,东西贯穿,和宽阔的曹门大街平行。与南教经胡同相连的是北教经胡同,它西起南教经胡同中部向北,然后东拐至草市街,和南教经胡同组成了一个小写英文字母h。南教经胡同、北教经胡同因1000多年前犹太人居住于此而闻名。

宋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经济繁荣,文化丰富,当时的都城东京(今开封)是世界第一大都市,有许多外国商人到这里经商。据开封博物馆原馆长徐伯勇回忆, 教经胡同早年叫“挑筋胡同”。因为按照犹太人的风俗,为了纪念在角斗中扭伤了大腿的祖先,他们不食用牛羊肉的蹄筋,故开封民间称之为“挑筋教”。“后来冯玉祥主政河南时,觉得‘挑筋胡同’这个名字不雅,就改成了教经胡同。”1937年将两条东西走向、平行的胡同分称,该胡同居南,称南教经胡同。虽然南教经胡同现在仍然保留着胡同的外貌,但和普通的北方城市任何一条年久失修的胡同并无二致:坑凹的街道,因为阳光照射不到,有些地方总是处在阴影中,显得有些幽深。狭窄的胡同两侧是老式平房和私搭乱建的违法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胡同口这个地方是个大坑,后面有菜牛场、面条铺、磨坊。打仗的时候,飞机还轰炸过这儿。”石奶奶今年80岁了,7岁时她全家由河道街搬到南教经胡同,在这里一住就是70多年,目睹了胡同点点滴滴的变化。

“以前的胡同很窄,最多能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走,这些年都修过好几回了,房子加高了,路也变宽了。”石奶奶指着幽深的胡同说,“以前我住在那儿,那时候房子都是两进院,院里一共能住10多户人家呢。东边住的是张家、刘家,南边住的是王家、李家,我们家在西边,北面……”聊起以前的邻居,石奶奶掰着手指头念叨起来。

“那时候比较穷啊,都吃不起好的,有的人家就算过年也吃不上白面馒头。大家条件都不怎么好,一般都是各家吃各家的。”回想起以前的日子,石奶奶不停地说,“现在发展多好啊,以后会更好的。”老一辈人那种乐观、坚毅、昂扬的生活态度在话语间不经意流露出来。

以前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家都生几个孩子,一个院子里能住上四五十个孩子,现在觉得当时都可以开个幼儿园了呢。“可不是几十个孩子嘛,热闹得很, 都一起上学做作业,一喊一大群。”石奶奶说,“以前院子里有一棵大枣树,树干特别粗,结的果可多了。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就拿着竹竿打枣,然后分给胡同里的邻居们。家家户户分享同一棵树上的枣,枣子大家一起吃才甜。”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总归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居住在胡同里的老人们,胡同就是“家”和“温暖”的代名词。但在旧城改造中,很多胡同或被拆迁,或被改造,老人们不得不离开胡同。“住几十年了都特别有感情。”石奶奶和胡同里的人都特别熟悉,“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真不想分开。”石奶奶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往昔胡同生活里的怀念和不舍。

胡同开封历史的印记

说起胡同,人们一般都会想到老北京,想到汪曾祺笔下那“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尽管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但细细咀嚼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能让你听半天的掌故趣闻。胡同之于开封就像胡同之于北京,它们都承载着老城的记忆和历史的印记。

“胡同”一词是蒙古语的音译,它在中国有几百年的历史,史籍中对胡同的称谓,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等10多种。据市文联秘书长郭张开介绍,元朝以前没有“胡同”这一说法,北宋设置勾栏瓦肆,采用坊市制度,随着市商业属性的增强,坊和市的界限逐渐明显,坊慢慢变成了独立的空间组织,形成了胡同。

开封的胡同基本是东西和南北走向,构成了棋盘型的城市格局。虽说是“七十二胡同”,但数目时增时减。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及1985年的调查中,城区共有胡同63条;1990年,胡同数增至75个;1999年骤减为52个。伴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很多胡同或被改造,或被重建,现在只剩下40条左右。

郭张开利用休息时间拍摄15万张老开封的照片,用镜头记录了胡同过去的模样。在胡同里呆久了,他发现开封胡同有两个特点:一是胡同里倒塌的门楼多位于路北和路东,而路南和路西则保存较好;二是胡同的院落一般都是从左面进去的。前者因开封的地理环境,历史上开封多次洪水泛滥,盐碱地经过浸泡,再加上阳光照射,形成化学反应,使地基下陷,地上的建筑随之倒塌;路南和路西的光照较路北和路东稍弱一点,所以化学反应不强烈,地基较为稳固。后者则是中国“左为上” 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胡同以前都是大户人家的住所,十分讲究方位和布局,所以大的院落都位于胡同左面,右面一般都是茅厕。

相关专题: 汴梁一梦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胜男]

标签:胡同 开封 文化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看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