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为淅川移民数度流泪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带上故园青山绿水的眷恋,带上舍小家为大家的凛然大义,16.5万淅川移民又一次远行……”1月的北京,一股股暖流在寒冬中涌动,一波波感动在人们心中荡漾,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移民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县移民精神报告团在北京巡讲的一周里,走进政府机关、走进部队院校、走进社区街道,让人们认识淅川,了解淅川移民。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在报告会现场数度流泪。

观众一次次落泪。

□本报记者赵川/文通讯员高帆夏季风/图

“带上故园青山绿水的眷恋,带上舍小家为大家的凛然大义,16.5万淅川移民又一次远行……”1月的北京,一股股暖流在寒冬中涌动,一波波感动在人们心中荡漾,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移民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县移民精神报告团在北京巡讲的一周里,走进政府机关、走进部队院校、走进社区街道,让人们认识淅川,了解淅川移民。

感知淅川在哪儿

“认识这个‘淅’字么?”“淅川在哪儿,您知道吗?”“不知道。”

淅川,对于北京人来说是陌生的。

“从来没有听说过淅川,不知道在哪里?”71岁的中国科学院电子所退休干部李世胜告诉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知道丹江口在湖北,听说过南水北调,不很了解。”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大坝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28.5万亩良田,先后6次移民20.2万人。这次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再次淹没淅川144平方公里土地,淅川县有16.5万移民远迁他乡,10名干部在移民一线以身殉职。”报告会上,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的开场白, 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

在建设部社区作报告前,老专家刘和平给报告团写了一个纸条:“请问南水北调都是从哪里调水?”

报告团成员、淅川县移民指挥部寇仲给予了解答。刘和平满意地说:“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概况解释得非常清晰,就像新华字典一样。也知道了淅川,会去淅川看看移民的生活。”

在每场报告会之前,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都做了调查,只有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超知道淅川,但他没有去过淅川。张超说:“20多年前我参加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研究,等了20年,终于等到丹江水要流到北京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不仅能解决北京的水危机,而且有利于北京地下水的恢复。”

“我虽居住北京,但根在淅川,这些年我虽然也为家乡做了一点事,但做得很不够。报告会前,很多北京人不知道南水北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不了解、 不知道淅川在哪儿,淅川的‘淅’怎么写、怎么读,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我很愧疚,现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面对淅川老乡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

感动淅川移民的奉献牺牲

台上含泪深情讲述,台下感动涕零。“75岁的外公52年辗转迁徙三省四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最终长眠异乡。他像一颗种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顽强地生长;又像一片落叶,一生都在随风飘零。”移民何兆胜外孙女的讲述令听众唏嘘不已。

“91岁的老大爷带着棺木搬迁。妈妈怀抱着出生1天的婴儿移民。172米水位线把胡坡村一分为二,一半群众搬迁到辉县。杨大娘的儿子搬,女儿不搬。大娘拉着我的手老泪纵横:搬吧,舍不得女儿。不搬吧,舍不得儿子。你说我咋办?”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的讲述使建设部社区居民王春华从头哭到尾,泪流不止。王春华哽咽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的故事,看到移民背井离乡的艰难场景,我心里特别难受,也特别受感动。”

“我是陕西人,之前仅仅听说过南水北调,听了今天的报告,我非常感动,尤其是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他们到了叶落归根的年纪,为了国家需要还在到处奔波。移民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北京金融科技管理学院大二学生刘发深有感触地说。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沈祥的心情难以平静:“听了今天的报告,非常感动,甚至激动,非常感谢你们对北京的支持,移民为了北京人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我很想去南水北调的源头看看。”

相关专题: 老家在河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聪儿]

标签:移民 主任 南水北调

人参与 评论

今日看点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