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史国新倾情力作《大地之恋》(下)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诚信是人和社会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基本保障,,心连心历史上两个最大的事件,永远跟心连心的员工们讲着诚信的故事。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几乎每天早上,刘兴旭都是7点20分之前就来到厂里,换上绿色的工装,然后站在工厂的大门口。这个时候是7点30分,工人们开始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上班,更多的是乘坐厂里的大巴,工人们从车窗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他们的董事长深情地望着他们。他像钟表一样地准确,像雕塑一样笔挺,直到7点50分,厂里上班的军号声最后落在原野里,刘兴旭才转身回办公室。

这样的站立,刘兴旭从进厂初期一直坚持到离开工厂办公室到心连心的科研大楼。大概近20年的时间,每每新来的工人刚开始充满好奇,渐渐大家都读懂了董事长站立的含义。很少有人去打扰他,即使有事情要找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

他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向工人行注目礼,向工人表达他的尊重和致敬。

他太爱他的工人,无以言表,工人的平凡和伟大常常让这个钢铁一样的男人背后有泪。

“1·26”事故发生的一刹那,女工张荣正在事故现场。面对火光和爆炸,面对流血和死亡,张荣没有往外跑,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冲向硝烟,她一个个关闭了通往氨库的阀门,使事故没有扩大。事后别人问她勇气何来,她说,我完全是下意识的举动,厂是我们共同的家,厂没了,我们也就没希望了。

有一年,厂里的一台锅炉严重结疤,等冷却了再修肯定会延缓开车时间,热电车间副主任荆夏泉要进去除疤。炉温如火,荆夏泉穿上大棉袄、棉鞋,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一头钻进锅炉里,一干就是3个多小时,直到任务完成。

于之良,坚守维修岗位40年,一个与心连心风雨同舟、一路坎坷走来的老劳模、老维修工,“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累计22次被推选为公司劳动模范。在一次次建设大会战中,老于身先士卒,和年轻人一样甩开膀子干。2012年的一天,突然接到他80多岁母亲病重的通知,需要有人形影不离地照顾,但原料结构调整项目的培训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他踌躇于工作责任与孝道的抉择之间。看着他皱起的眉头,于师傅的妻子说:“你安心地上班吧,家里有我呢!”就这样,于师傅奔波于公司与医院之间。亲人的眷恋没能留住母亲离去的脚步,当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于师傅的泪水在眼眶打转。但他没有直奔家中,而是强忍痛楚把手边的工作仔细地交代给其他维修工,千叮万嘱各个细节,这才回家。

新疆天欣煤矿地处大山深处,吃菜很困难。炊事员路素婷为了能让大家吃上菜,总主动在大雪封山的几个月前就跑到山上采摘野菜,晒干保存好,让大家在冬天也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厂里有一批化肥要运往山东。但车皮上的蓬布紧张,如不跟车押运,化肥就有丢失和被盗的可能。厂里的销售人员主动请缨,人跟车皮走。天寒地冻,再加上寒风如刀,人蜷缩在化肥筑就的巢穴里瑟瑟发抖。矿泉水都冻成了冰棒,喝水要先用棉袄暖化,每到一个货车站才能下来跺跺麻木的腿脚。6天6夜的坚守,4200公里的距离,对企业忠诚的精神让他们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从工人走到领导岗位的原一分厂厂长张传奇,外号“拼命三郎”,当工人的时候就干活不分上下班,曾有两天两夜不合眼的加班记录。有个冬天的夜里,天下大雨,厂里生产遇到了问题。心急如焚的张传奇等不到天亮,从20多里地的家里往厂里赶,天黑路滑掉进了水沟,衣服也破了,手机也摔坏了。他顾不了那些,穿着湿漉漉的衣服继续往厂里跑。他太爱工厂,太熟悉机器,一生完成了160项技术改造,实现了中国造气工艺的巨大进步。53岁时,罹患癌症的他在“我还想回厂里看看”的不舍之情中走了。心连心把他的一生浓缩成“传奇精神”,成了心连心发展的精神财富。

茹正涛,另一个从工人走上领导岗位的模范,一生别无他求,只钟爱工厂和化肥事业,他用45年的勤劳和智慧总结出了许多生产和技术的条例和规律。在新乡、新疆、九江的工厂和工地里,他用对工厂和化肥的忠诚凝结而成的口号和标语挂在车间里、路道上,他制定的“4211”开车法,让心连心的一次开车成功率达到100%,创造了全国开车最优秀的纪录。他每年领导1000多人为设备检修,从停车到恢复生产,7天时间,几十个工作面,每次开车时间和预计时间相差绝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现任心连心总经理的张庆金以心连心实干家著称,在心连心历次大工程中功勋卓著。为了确保第一个异地项目新疆项目建设成功,张总亲自挂帅,常年驻守新疆主持项目建设工作。他不仅运筹帷幄,一有机会就上工地、跑市场,顶严寒、冒酷暑,和大家一身泥一身水地干。工厂建成初期,工作千头万绪,张庆金早出晚归,常常在深夜才能回到宿舍,有时后半夜起来一骨碌又去了现场。

军人出身的刘兴旭写过两首长诗,感情所致,饱蘸泪水,直抒胸臆。第一首是写给一个起重老工人王本正的。他本本分分,工作积极,月月30天满勤,他起重的哨子声是心连心成长的最好配音。在“1·26”事故中,他唯一的儿子不幸殉职。当厂里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还是省几个钱吧,现在是厂里最困难的时候。在最悲伤的日子里,他还一次次问询工厂事故抢修的进度,起重的哨子终于又开始了回响。刘兴旭在长诗《起重的哨子》中这样赞美:

嘟,嘟嘟……

哨声在天空蔓延

它见证着昨天,记录着今天,召唤着明天。

苦水、曲折、悲歌、沉痛,

鲜花、阳光、掌声、鞭炮,

心连心人,听得懂每一声哨子的倾诉,

读得出每一声哨音的渴望。

另一首诗歌是刘兴旭在视察新疆初建工地时一气呵成的。他看见了一个老锅炉工的面庞,他让奋斗的汗水从新乡的每一个工地一直绽放到新疆天山脚下。唯和新乡不同的,是他脸颊上留下了两条对称的白痕,那是新疆长期强烈的紫外线在安全帽带下留下的印记。不仅老锅炉工有,新疆的每一个工人和领导都有这样的一道白痕。从白痕中,刘兴旭读出了工人的拼搏艰辛和无怨无悔。他情不自禁,夜不能寐,写出了《致敬,脸颊的白痕》——

那条白痕,清晰明显,

分明经过汗水的洗礼。

那条白痕,清晰明显,

分明写着忠心一片。

那条白痕,清晰明显,

分明是用希望绘成。

那条白痕,清晰明显,

它,似剑,铭刻出心连心的精神,

它,似鞭,抽在我们管理者的双肩!

致敬,脸颊的白痕!

……

老实说,刘兴旭写诗的技巧不一定完美,但他写诗的语言和感情没有人可以怀疑。不是诗人的人写诗,往往都是感情无法排遣时所为,相信他的诗一定是和着眼泪奔涌出来的。

心连心的工人,相比同地同期民营的或是国有的工人,就幸福感来说一定是优越的。工人们要养家糊口,所以工人的第一诉求就是收入的多少。心连心敢拍着胸脯说,心连心工人的工资是当地最高的,中层在本行业是最高的。

除了工资,工人需要尊重,他挣的钱里不能有屈辱,不能有眼泪。心连心只有职务的差别,没有地位的等级。心连心评选“感动心连心人物”,第一个入选的是清洁女工贾爱琴,因为她把最简单的工作做到了最不简单,即使是星期天,她负责的卫生区域仍是干干净净的。地面有凸凹不平,她拿来自家的小铲一点点弄平;地上有水锈,她拿着钢丝球蹲下来一丝丝抹去;走廊的扶手、窗户的条棱永远不会有灰尘驻足。她获得了心连心最高的荣誉,使她有机会可以低价购买心连心的房子,她的孩子因为她而有机会在心连心工作。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刘兴旭都要带领高管团队给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人拜年。心连心的工人从来没有见过板着脸的刘兴旭,即使是“1·26”事故发生的那一刻,除了坚毅和沉重,找不到怒气和乖戾。

让每一个工人都发挥潜能,让每一个工人都看到企业的希望和愿景,是企业兴旺的最大动力。一个人操心和1000个人操心绝不是一种结果。过去,化肥的编织袋都很难拆开,农民找不到线头在哪里,许多农民急了就用镰刀割开编织袋,又费时间又危险。年轻工人杜新明提了个小建议,说在线头处标出“拆口”两字,农民就可以轻而易举解开编织袋,此举果然可行,一直延用到今天。年轻工人姚庆伟过去拆卸压力表很难,他琢磨着自己发明了一种新的拆卸压力表工具,不仅方便,而且不容易毁坏压力表,车间和公司不但给了奖金,而且命名为“庆伟式夹持工具”,让姚庆伟兴奋不已。工人们都把工厂当成自己家,觉得能用的就不扔掉、能修的就不换新的,过去一个插座几十块钱,坏一点儿就领新的,现在拆开了,哪里坏了就换哪里,省了不少钱。工人的小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工具和方法多得不得不出一本书来记住。书出来的时候,刘兴旭高兴无比,给书起名为《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并亲自为书撰写序言。

“主人翁精神”是一个很早的词,专指国有企业的工人大公无私、以厂为家的行为。从生产创造和精神意志上,心连心的工人和这个工厂共同生存和发展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责任编辑:胡坤华]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