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文化

南阳卧龙岗望天吼 期待诸葛亮“望君归”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南阳卧龙岗作为一处闻名遐迩的人文古迹,注重在保护中传承,文化的缕缕余脉,在这里得到较好的延续。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过:“文化遗产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

南阳卧龙岗作为一处闻名遐迩的人文古迹,注重在保护中传承,文化的缕缕余脉,在这里得到较好的延续。

南阳卧龙岗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门前威武壮观的清代石狮。按照中国传统,石狮摆放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皆为左雄右雌,这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卧龙岗上的这对清代石狮以须弥座为基座,左侧雄狮右前爪玩弄绣球,右侧雌狮左前爪抚摸幼狮,爱恋依依,母子情深,造型别致,姿态万千,形象逼真,颇具灵气。

卧龙岗还珍藏有南阳石桥镇鄂城寺宋元符二年(1099年)雕刻的石狮二尊,刀法遒劲,线条简练,造型雄浑,雕工精湛,形象生动,是目前卧龙岗收藏年代最早的两尊石狮。据清代《南阳县志》载:“蒲山在县北四十里,无草木,多美石,晶莹似玉。”卧龙岗上的这两对狮子,不仅石料采自蒲山,工艺也来自于蒲山,代表着蒲山石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并凝聚着蒲山工匠们的智慧结晶。

当游客来到武侯祠山门前,可见一对石刻珍品,造型精美,气势非凡,蹲卧姿势,似呼之欲出,其名曰望天吼。望天吼即龙之第三子,本名蒲牢,喜静,有守望习惯,常向天咆哮,其声可震天。在中国古代,望天吼一般作为镇墓兽出现,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雄壮、不可欺凌的象征。

北京天安门城楼前华表最顶端承露盘上,蹲立着神兽即为“望天吼”,其中城楼内侧石犼面向北方,正对着紫禁城,称为“望君出”,意为皇帝不要沉溺后宫,应常出去体察民情;外侧石犼面向南方,称为“望君归”,被老百姓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南阳武侯祠山门前摆放的这对望天吼,正对武侯祠大门方向,也有“望君归”之意,意为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十年躬耕之地,希望武侯能够魂归故地,与南阳永世息息相连血浓于水,反映出南阳人民对诸葛亮的深切怀念和心灵寄托。

在卧龙岗龙门照壁前,有一对憨态可掬的石马,线条粗犷流畅,安详而从容。这对石马原系明代吏部尚书李贤墓地(俗称阁老坟)之物,邓州李贤在朝为官多年,一生辅佐宣宗、英宗、代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李贤卒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公。

1978年5月,南阳市博物馆从邓县(现邓州市)姚营拉回,让这对明代石狮免遭废碎化为石灰之难。李贤曾作诗《题卧龙图》极力赞颂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如今李贤佳作与墓前石马在南阳卧龙岗“相聚”,似乎冥冥之中有约,李贤的前生今生似乎都和卧龙岗有着千丝万缕的无尽情缘。

在卧龙岗汉代文化苑内,有六尊形态各异的石雕珍品,原系南阳琉璃桥之物。琉璃桥上有“三奇”,分别是鲁班石、镇妖宝剑和石雕水怪。据《南阳地方史志》载,琉璃桥位于南阳老城区东南隅河街南端的古桥,横跨护城河上,创立于明代中叶,清康熙和道光年间重修,是当时北京通往云贵川的驿道。

卧龙岗所珍藏的六尊石雕,其中一尊刻有“雄英招”三字,英气勃勃,剑眉、卷曲的鬓发、发号施令般张开的大嘴,无不彰显着雄性的力量;另一尊刻有“雌英招”三字,饱满的额头,圆圆的眼睛,厚实的耳垂,上扬的嘴角,栩栩如生,令人称奇。连同其余四尊大小相仿、造型各异的青石石兽,即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琉璃桥“石雕水怪”,可谓南阳厚重历史文化和石雕成就的象征,为静谧安详的偌大庭院,增添几份庄严和生机。

保护就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南阳卧龙岗所珍藏的石雕精品,虽然来自不同时期,来自四面八方,也曾长期孤立于乡村野外,任凭风吹雨打,而被历史所渐渐遗忘。它们身上所承载和蕴含的文化之重,让每天来卧龙岗参观的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南阳这座城市古代的文明,还有文化的厚重。

(本文选自李远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原题为《南阳卧龙岗石雕珍品的前生今世》。

作者简介:李远,南阳市卧龙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已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散见于《小说选刊》《特别关注》《文艺报》《杂文选刊》等数百媒体。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曾参编外宣书籍《魅力南阳》。

[责任编辑:田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