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地方

冯友兰纪念馆:献身地质终不悔 教学育人尽躬瘁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冯景兰(1898~1976),字淮西、怀西,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他提出了“丹霞地貌”概念和“封闭成矿学说&rd

冯景兰(1898~1976),字淮西、怀西,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人才。他提出了“丹霞地貌”概念和“封闭成矿学说”。他参与主编的《矿床学原理》是矿床学的系统专著和教科书。他是中国矿床学重要奠基人之一。

远渡重洋赴美去,学问终成归国来

冯景兰1898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父亲冯台异是清末进士,哥哥冯友兰是著名哲学家,妹妹冯沅君是现代著名女作家。他父亲曾协助张之洞兴办“洋务”,欲以实业救国。这对幼年的冯景兰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幸的是,景兰幼时丧父,之后靠母亲吴清芝教育成人。1918年冯景兰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入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1921年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和地文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当年回国,从此终生献身于祖国的地质教育和矿产地质勘查事业。

叩响中国丹霞门,潜心钻研昭世人

2010年8月2日,联合国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中国丹霞”为世界自然遗产。那一刻,中国的地质工作者都想起了已故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冯景兰。 1928年,广东仁化县丹霞山,那一片已寂寞伫立了千百万年的红色巨岩,与一个来访者相遇了。这位访客便是冯景兰,该年他是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当时冯景兰注意到: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的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发育得最为完全。厚达数百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长期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以及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与石洞。冯景兰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然而却没有任何一部西方学术著作提到过它。于是,冯景兰开始研究这种特别的红色岩层,并以当地地名中的“丹霞”二字为其命名为“丹霞层”。他叩响的这扇“中国丹霞之门”,在之后的80多年间不断吸引着4代中国学者进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国达科学阐述了“丹霞地形”的概念;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教授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有“丹霞痴”之称的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对我国600多处丹霞地貌进行了实地考察;中山大学彭华教授进行丹霞旅游开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丹霞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悉心栽培桃李满园

冯景兰从事地质教育达50年之久, 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冯景兰先生信任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对人诚恳、平易近人,对事物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己严,生活节俭。“深感东风暖,喜见桃李芳;大好形势下,衰老也坚强。”这是他年逾古稀写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祖国前途的希望和鼓励学生奋进,并引以自勉。

冯景兰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精心备课,用心讲课,认真编写教材。在校内,冯景兰先生注重讲课教学;在校外,冯景兰关心研究生、毕业生的培养与成长。曾繁礽是冯景兰早期的学生,他写道:“冯先生一直关心我的成长。解放以后,我经冯先生介绍来东北工学院地质系任教。”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冯景兰希望学生超过先生。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术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责任编辑:赵旭燕]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