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营印染厂的下岗工人,从骄傲的“纱妞”到个体老板


来源:中原网

原标题:我与改革开放40年③|国营印染厂的下岗工人,从骄傲的“纱妞”到个体老板!1958年,郑州6大棉纺厂全部建成,郑州成了纺织城。依托国棉厂的兴盛发展,这一时期郑州又建起了印

原标题:我与改革开放40年③|国营印染厂的下岗工人,从骄傲的“纱妞”到个体老板!

1958年,郑州6大棉纺厂全部建成,郑州成了纺织城。

依托国棉厂的兴盛发展,这一时期郑州又建起了印染厂。

一时间,穿针引线,缝织时代的图景

吱吱呀呀,纺织女工们绘就了老郑州故事。

……

1

西郊曾是郑州的经济中心

△曾经的郑州国棉一厂生产区大门张翼飞摄

郑州西郊有多牛?5个棉纺厂、郑州第二砂轮厂(现白鸽集团,简称“二砂”)、郑州电缆厂、郑州煤矿机械厂统统位于西区。

△郑州国棉三厂办公楼张翼飞摄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均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出来的纱、布,由国家统购统销。改革开放后,吃惯了大锅饭的郑州纺织企业,没有走上真正的市场经济之路,表面上几个厂生产经营依然红火,却已埋下了衰落的伏笔。

到90年代初,由于棉花紧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郑州纺织业逐渐衰落。

△七十年代,郑州印染厂

2

她见证了郑印的辉煌与衰落

△1978年,郑州印染厂广大职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布品种,以满足市场需要

1988年,刚刚20岁的畅肖琳通过考试进入国营郑州印染厂(以下简称“郑印”)工作,那时郑印仍处在一个辉煌的时代。

畅肖琳回忆,家里能给她安排到医院工作都不去,因为没有印染厂待遇好,那时候大家的观念就是去国企更有保障。

△郑州印染厂1987

“郑州印染厂是中国的四大印染厂之一,也是西郊最富有的一个企业,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元,而医生的月工资是160元。”郑印当时的名气深深吸引了畅肖琳,尽管父母都是医院大夫,她却选择了到国企里上班。

但,20世纪90年代起,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在祖国大地涌起,全国各地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地处内陆的郑州,即将迎来一场大风暴。

进入郑印不到10年的畅肖琳,亲眼目睹了了这家拥有4000员工的大企业从辉煌走向衰败的过程。

随着统购统销机制被打破,郑印亏损严重,还曾让职工拿钱集资。但这并不能挽救郑印成为西郊第一个宣告破产的国营企业的命运。1997年,29岁的畅肖琳成为庞大下岗职工群体中的一员。

在芳华的年纪失了业,畅肖琳的心中自然有着迷茫和惋惜,但让她最难以面对的是怎么去跟父母交代。

“直到半年后,父母才知道我离职了,他们特别生气。因为自己成家了,没敢告诉父母离开了郑印,他们就不能理解你,好好的企业不待着,想自谋创业。”

3

从打工妹到餐饮老板

下岗后,畅肖琳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1997年,她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一家餐饮企业招聘前厅经理,要求“未从事过餐饮者优先”,这个特殊的要求吸引了她。

“各行各业招聘员工不都是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吗?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当自己进来后才明白,我们这些进来的人都是一张白纸,老板说‘一张白纸好作画’,就从零基础培训我们。”

畅肖琳自己也没有想到她会从事餐饮业,并且一干就是22年。

从国企出来,到个体户,这个身份的转变能接受吗?畅肖琳说,其实自己还好,就是家人们都不支持,这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

“无论是丈夫还是父母都不支持,因为他们觉得餐饮是一个地位比较低等的行业。”但畅肖琳的坚持,让全家看到了她的能力,也看到了希望。

从1997到2007,畅肖琳给别人打了10年工。2007年,畅肖琳尝试着从朋友那里接了一个1500平米饭店。2013年,她在西郊开了5000平米的婚礼主题酒店,员工达到了100人。从1500到5000平米,畅肖琳因为经验的积累,这一路走得比较顺利。

她说婚姻是每个人人生必经历的一件大事,于是她把山西太原的婚礼主题酒店第一个引入到中原。

畅肖琳说,从下岗至今22年,给别人打工了10年,然后自己创业开饭店12年。22年走下来,从自己下岗到给100人提供一个就业岗位,真的很爱这个行业,她的员工中很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

如今,畅肖琳做公益已经4年了。她在酒店安放的“爱心冰箱”,将那些喜宴后没动过的浪费食材,经过打包和封存,每天能给60位环卫工提供免费午饭和晚餐。4年来从未间断。

回首走过的路,畅肖琳感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她可能就跟千千万万的人一样安于现状,在厂里工作一直到退休,但这种安逸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下岗却给了她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一张白纸描绘了自己的美好年华,才有了如今五彩斑斓的生活。

郑州国棉大事记

1953年-1958年,郑州6大国棉厂建成,郑州国棉号称10万纺织大军,一度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业绩;

数据显示,郑州纺织行业经济效益最好的时候是1981年,市场刚刚开放,企业朝气蓬勃,这一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达7.1亿元,利润1亿多元;

90年代,国棉厂陷入衰败,为了抱团取暖,在各方推动下,郑州市成立以国棉一、三、四、五、六厂和郑州印染厂、色织印染厂为成员的嵩岳集团,但并没有扭转颓势;

1995年至1997年,郑州纺织行业3年连续亏损达1.6亿元。这期间,为几个国棉厂生产印花的郑州印染厂,宣告破产;

1998年,国棉二厂宣告破产,1999年,国棉五厂、六厂双双“政策性”破产。从此,几个国棉大厂陷入空前的困境。昔日的棉纺路成了令人伤感的“下岗一条街”;

2005年,国棉一厂、六厂的厂房旧址上,已是高楼林立的锦艺城。剩余的几个棉纺厂纷纷迁出市区,各自发展再也没有机会合在一起了。

[责任编辑:王聪儿]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