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文化

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引思考:传统舞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来源:上观新闻

南丰跳傩、奉贤滚灯、鼓子秧歌、蚌埠花鼓灯、羌族羊皮鼓舞、朝鲜族农乐舞……“上海之春”参演项目“民族瑰宝·舞之传承”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5月5日晚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舞蹈节目轮流登场,有柔美也有豪放,有热情也有诙谐,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

原标题: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引思考:传统舞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南丰跳傩、奉贤滚灯、鼓子秧歌、蚌埠花鼓灯、羌族羊皮鼓舞、朝鲜族农乐舞……“上海之春”参演项目“民族瑰宝·舞之传承”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5月5日晚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舞蹈节目轮流登场,有柔美也有豪放,有热情也有诙谐,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

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现场

这样一场难得一见的非遗舞蹈集中展演不仅带给观众惊喜,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表演者、研究者、教育者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思考。5月6日上午,他们齐聚上海文艺会堂,在中国传统舞蹈发展论坛上共同探讨传统舞蹈的过去和未来。

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原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屈盛瑞提出,目前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舞蹈类项目共有113项,占总数的9.1%。然而,过去20年间,许多传统舞蹈形式正在飞速消亡。上个世纪90年代调查统计出的2100个传统舞蹈项目,如今已经消失了853个,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三分之二的舞蹈项目全部消失。因此,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在此次非遗舞蹈展演上,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表演的《我和爷爷踩高跷》广受好评。作品将海阳大秧歌的动作和“踩高跷”的舞蹈技艺,揉于学龄前幼儿舞蹈动作中,风格浓郁、充满童趣。一群小娃娃和爷爷学踩高跷、闹秧歌的形象特别有观众缘,也让人感受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希望。《我和爷爷踩高跷》的编创者是原烟台市群艺馆馆长张荫松。从看、学、到提炼创作、编写教材,张荫松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付出了60年的心血。但他说,60年还不够,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四川省阿坝州歌舞团带来了羌族羊皮鼓舞《羌山祈雨》。据该团团长王文芳介绍,每逢春耕之际的“祭山”活动和“羌年”活动,羌族的羊皮鼓舞队都会击鼓而舞,祈祀万物。王文芳认为:传承必须扎根于民间。我们要推动本民族的孩子学习本民族的传统艺术,进行有地域特色的传承,有文化表达的传承。

此外,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南丰傩舞,包含400多种语汇、50多种基本步伐的蚌埠花鼓灯,舞蹈阵式变化莫测、气势磅礴的山东鼓子秧歌,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屈盛瑞鼓励舞者和学者们走出剧场、走出象牙塔、走出研究所,深入到田间地头,从原生态的非遗传统舞蹈中汲取丰富营养,推动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羌族羊皮鼓舞

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侧重传承,尽力呈现原汁原味的非遗传统舞蹈,下半场则更多的是运用非遗传统舞蹈的元素进行创作,展现传统舞蹈的当代发展。比如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带来的《跳魁星》就得到了不少专家的好评。作品在传统的“魁星点斗”基础上进行了浓缩提炼,既呈现了浓郁的民俗特色,又带来更丰富的艺术享受。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首届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很好地反映出各地专业艺术院校和群文机构对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这些成果来自于对非遗传统舞蹈的充分学习、细致观察和深刻反思。他希望,未来类似的展演可以更多地从乡野村庄请来农民表演者,带来地地道道的非遗舞蹈演出。原生态的演出和专业团队加以提炼和再创造的演出可以相互对比相互交流,因为两种形式的传承都非常重要。

展演上,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反排苗族木鼓舞《一抹红》和北京舞蹈学院带来的南丰跳傩《开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提到,中国传统舞蹈不仅要注重传承,也要注重传播。2013年傩舞作品《Mask》(面具)曾在英国演出,引发国际舞蹈界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关注和研究。后俩,舞剧《傩·情》在海外演出的反响也让人看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国际吸引力。

中国传统舞蹈发展论坛现场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在乡野,也可以在城市,可以在剧场,也可以在室外广场。最重要的是让人们明白,这些古老的传统舞蹈从哪里来,未来可以往哪里去。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辛丽丽表示,希望中国非遗舞蹈展演可以在上海继续办下去,通过对中国传统舞蹈的持续挖掘和探讨,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责任编辑:马敏]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