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文化

中外文化互通首先要避免误读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任何文化交流过程都是文化形象塑造的过程,这是一个双向或多向交流过程,其形成与演变有自身的基本规律。观察者和塑造者在认识和建构异域文化形象时,由于观察视角的限制,其中必定加入了观察者和塑造者自我的理解、想象,“他者”就可能并非完全客观、真实的认识对象。而且随着观察者自身情况的变化、视角的转变,异域文化形象也成为了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对象,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想象、过度阐释等情况的存在,“误读”现象必定始终伴随其中。当然,这种“误读”包括“正误”和“反误”,若能够正确对待“误读”现象,认真思考“误读”现象的深层原因,也会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文化交流的过程不可能是文化信息的完全单向流动,而是双向或多向流动。因此,对异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必然经历一个从观察“他者”的视角转向认识自我的内指向活动的过程。文化交流中的跨文化对话或争辩是一种特殊的外部投射,从中透视出自身的本土文化语境,并可进一步阐明其中的困境、得失,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化实践中的问题。如中国文化或者东方文化始终是在西方文化在场的情况下,通过想象“他者”确认自我。所谓“东方价值”或者“亚洲价值”不可能完全以东方为尺度来实现。但我们并不能片面地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简单归并为一种对立冲突关系,文化交流的目的正是要打破这样的对立,彼此为参考、互为照耀才是文化交流中双向互动的最佳状态。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冲突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也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只存在绝对的不平衡。每种文化都具有排他性,但只能局部排他。只有容纳他者,才能壮大自己。能够容许他者强大的文化,自身显然更强大。但一切文化都具有共性和共同的发展规律,即文化都基于最朴素的人性,都基于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成就,也都渴望世界成为真善美的人间乐园。随着文化之间交往和互动的进一步加强,异域形象的朦胧面纱必将会层层揭开,走向全新的认识或者更为“接近真相”的解读。

事实证明,一切成功的文化交流都必然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交流。而一切失败的交流则必然是受到了“文化霸权”的阻碍,导致文化交流双方无法客观认知对方和自身,使文化的不平衡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双方构成了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如世界上占据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对世界上很多国家一直保持全面影响态势,且与各国文化已经实现深度融合,导致很多国家在经济、技术、语言、文化、政治和文化构成方面,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深厚,这对所在国文化实际上造成了直接威胁,也影响到其他国家文化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尽量避免文化误读,就需要总结中外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教训,找到精准的解读方法,实现交流中的最大理解。

首先,要实现自我的正确定位。首先要对自身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分辨自身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落后和先进成分。同时建立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才能与其他文化在平等广阔的平台上实现交流。

其次,要有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优秀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包容、兼容、易容,即都能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精髓而不断创新、创造、延续自身的文化。世界文化多元并存是常态,碰撞和摩擦也是常态。任何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都会遇到阻力和障碍,这是客观事实,其中既有文化的因素、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要消除文化交流中的落差和误读,就要向世界主动表达,在走出去的同时不断汲取异域文化以丰富自己,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推动世界文化的世界化。

第三,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输出与吸纳的辩证关系。文化冲突常常因为交流双方或多方偏执一端而不能辩证分析,客观认知。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舍弃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以开放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又不盲目崇拜。只有这样,交流双方才能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保证文化交流的良性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化,将形成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每种文化都是这一格局中的平等存在,都需要有开放的胸襟,前瞻性视野,批判性与创造性并举,在冲突中寻找和解,在误解中寻求理解,以宽容的态度去包容,以相互尊重实现平等交流。 (作者:孙宜学,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伟]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