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红旗渠结合科普传承精神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林州市)的十万开山者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它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在太行山腰,其工程之艰巨、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林州市)的十万开山者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它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在太行山腰,其工程之艰巨、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

它,就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翻开《林州市志》,水给了林州最深最痛的记忆。自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514年间,林州曾发生旱灾100余次,大旱绝收30余次。水,扼住了林州人命运的咽喉。

为了彻底摆脱缺水状况,林县县委和当地百姓决定修建红旗渠。1969年7月6日,参与村民达10万人,历时10年的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通水。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红旗渠自身就是一则生动的水情教育案例。 2019年,红旗渠入选第三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每年都有百余万人走进红旗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特色水情教育,在传承红旗渠精神的同时,也唤起了全民节水和水环境保护意识。 在开展水情教育工作中,红旗渠人充分利用红旗渠风景区平台开展了水情教育与红旗渠精神“五结合”活动。

一是水情教育与三大讲堂相结合:红旗渠风景区发挥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针对党员干部、企事业团体人群设立“红色大讲堂”、”廉政大讲堂”、“劳模大讲堂”三大讲堂,传承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由当年修渠劳模为学员讲述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邀请林州市水利专家对前来培训的广大党员干部、企事业职工开展红旗渠精神和水情专题讲座。

二是水情教育与红旗渠研学相结合。在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同时,红旗渠编制了《红旗渠研学旅行专项规划》及小初高研学课本,突出研学旅行“十个一”实践活动:当一次红旗渠讲解员、看一场红旗渠电影、走一次千里长渠、推一把独轮车、抡一回开山锤、抬一次太行石、吃一次民工餐、看一场凌空除险表演、唱一首红旗渠歌曲、开一次水情教育主题班会,让孩子们通过开展研学“十个一”活动,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了解我国水情,激发节水、护水热情。

三是水情教育与水利科普相结合。在红旗渠纪念馆专门设立了中华水利科普展示园区,将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与李冰凿离堆、孙叔敖开芍陂、西门豹治邺等治水名人事迹和坎儿井、鱼鳞大石塘、耕织图等古代水利工程与红旗渠精神紧密结合,营造了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的效果与氛围,从而使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历史,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让学员了解更多的水利知识。

四是水情教育与实景表演相结合:在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虎口崖等景点,以实景表演的形式再现当年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等凿山修渠的场景。通过演员的倾情演绎,一起回望林州人对缺水、盼水、引水、通水的殷切期望,让观众从表演中体会到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和红旗渠水的来之不易,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

五是水情教育与“十水言”歌相结合。在红旗渠通水纪念日,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专门为林州人民题写“十水言”歌。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了库池水,浇地渠库池水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浇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是保好渠管好水,林州就不再愁缺水。

朴实的话语道出艰苦岁月中林州人民的心声,更是以此告诫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永远不要忘记那段难忘的修渠岁月,不要忘记缺水少水的苦难历史。同时,让游览者认识到水的珍贵,以及对水产生敬畏之心。

红旗渠因水而建,因水而成,更因水而享誉海内外。近年来,红旗渠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以“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为己任,立足水利管理,突出水情教育功能,持续推进节水知识宣讲活动,共建节水型城市。(供稿:红旗渠风景区 申喜山 李志鹏 葛林芳)

[责任编辑:田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