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文化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要重视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中国当代作家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当代中国的解说人,与中外译者、文学代理人、出版人等一道,正合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学惠泽和润濡不同国家民众,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不同国家文学互鉴、共进,彼此融合、繁荣共生。

中国当代作家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当代中国的解说人,与中外译者、文学代理人、出版人等一道,正合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学惠泽和润濡不同国家民众,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不同国家文学互鉴、共进,彼此融合、繁荣共生。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还属于“贸易逆差”阶段,“虚假繁荣”现象客观存在,“一作多译”导致不同语种译本密集出版,虽然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规模效应大有裨益,但这种传播方式也容易“高产”却不“高质”,或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短时间内密集出版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客观上充实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数据,但也会导致对译本质量的淡化和弱化,更会影响中国当代文学译本在海外的有机协调发展,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中国文学海外形象的正面建构,影响中国文学海外生长的健康环境。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追求数量是当然之意,但未来要逐步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换句话说,我们决不能认为形式上“走出去”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必须从始至终掌握主导整个“走出去”的过程,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宁可不出去,也不能“走出去”有损中国形象、中国尊严,否则,非但不能消除反而会加深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文化误解、误读。目前,很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本,单从封面和插图来看,就存在着主观或客观的误读和误解,造成阅读上的误导,影响中国正面形象,对中国军人甚至中国形象和民族尊严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文化理解有异,这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并不反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在封面设计、插图等方面呈现所在国的美学趣味,对文学主题做进一步阐释,但这不等于可以以牺牲中国形象和尊严为代价、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主动降低作品的文学品味,一旦出现这种与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初衷相悖现象,相关责任方就要高度重视并主动作为,及时避免或消除相关负面影响,而文学作品的“直系亲属们”更不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译到海外市场,呈现在国外读者面前的就不仅只是作家的名片,而是中国文学的名片,更是中国的名片,也理应要在坚持“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精致、典雅、温和、脱俗,这首先要求作家本人充分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对本人海外出版的译本的封面设计、插图、内容等全程参与,正确选择,充分发挥中国当代作家的主导意识,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批判性地接受海外出版社提出的图书市场营销策略,不为追求海外吸睛度而降低对译本质量的要求,而是应通过翻译进一步优化而非低俗化本人文学作品,不允许译本含有伤风败俗的文化元素,不允许出现有损中国国家形象的粗鄙元素,更不允许对中国政治、社会秩序持批判、背离甚至敌对态度的宣传画、封面、插图、语言和内容现身国外图书市场。

虽然市场决定译本的生命,但文化精髓内核决定着译本的寿命,在关注译本销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如何促动译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呼吸清新的空气,畅饮清澈的溪水,汲取正能量,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妥协和退让。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学交流中获得世界价值和永恒价值的根基。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宜学;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摆贵勤)

[责任编辑:陈欣欣]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