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游陕州地坑院:沧桑陕塬令人赞叹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提起陕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陕州地坑院。鼠年春节前夕,“河南思客采风团”的作家们冒着严寒,新春走基层,来到了古老的陕州区。中巴车盘旋穿行在古老的陕塬丘陵山路上,我们第一站

提起陕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陕州地坑院。鼠年春节前夕,“河南思客采风团”的作家们冒着严寒,新春走基层,来到了古老的陕州区。

中巴车盘旋穿行在古老的陕塬丘陵山路上,我们第一站来到了原店镇岔里村。当地陪同的作家,如数家珍地为我们介绍了岔里古村的历史和崖洞民居。

崖洞依崖而建,挖出一孔孔靠山窑,讲究的人家还用青砖箍了起来,有的只在窑口用砖石包个外立面儿,即加固窑口防止落土和雨淋,又起到了美观装饰的作用。

其实,这种窑洞我并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我的老家在豫西北的孟县(今孟州市)西虢镇西窑村,属于太行山南麓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带,听村名就知道村里窑洞多,几乎家家都有这样的窑洞,与陕州所不同的是,老家的窑洞是开挖在岭沟里,在两边的沟壁上挖洞。邻村的东窑村、赵坡村、莫沟村也多是这样的窑洞。窑洞的上边多是一面平地,叫“窑垴头”,是晒粮打场、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这几年,莫沟村依靠这种特色的沟窑洞民居搞起了乡村旅游,很是红火。

老家习惯居住沟窑洞,演变到后来,即使在平地上建房,有的人家也是用砖石箍窑,单孔或多孔连着,类似于石拱桥,窑顶再用黄土堆平后,用水泥混凝土罩面,四周再走一圈女儿墙,就算大功告成了。

这样建窑,成木低廉且结实美观,冬暖夏凉。这种建造方式,在我们老家都叫箍窑。我就是从小在一孔青砖、石条、铁皮门的沟窑洞里长大的,名叫“静养洞”。后来划新院,父亲在平地上箍了五孔相连的向阳面的砖拱窑,并起名“飞龙厅”。窑体的半拱圆与墙拱腿交界上面,还横穿了五根长钢筋加筋加固,钢筋上面再搭上棚可放杂物,下面可挂吊篮等,结实实用。

随着社会发展,近些年箍窑的渐渐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造房,都选择了建楼房。

或许是陕州独有的56 ℃温泉水,或许是陕州的地坑院窑洞和靠山窑规模更大,丘陵沟壑更险峻,加之悠久的传说故事,陕州的地坑院观光旅游和农家乐做得更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我爱人的表姐一家,每年都要从中牟到陕州休闲度假,住窑洞,泡温泉。据说每次都要提前定房,旺季时一房难求。

为了这次陕州采风,我打开了功能强大的新手机,跟着当地的同志,对着崖居窑洞、沟壑雪景、沧桑陕塬不停地拍照。

地坑院里也是窑洞,但与岔里古村的崖洞不同,顾名思义,地坑院是先挖个地坑,再在地坑院里向四周挖窑洞。我曾经看到过很多地坑院的艺术照片,确实壮观,令人赞叹。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规模宏大,景观奇特,村落众多。我们参观的是张汴乡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旅游”最具成长力景区,全市唯一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景区门口,大型花灯依次排开,高耸的城门上,“陕州地坑院”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两旁两个高台,上写“地坑院里过大年”,一派喜迎新春的欢乐气象。

进入景区,首先由“河南思客采风团”成员、著名书法家、作家段海峰老师现场手书“陕州地坑院”书法作品一幅,由《河南思客》主编杨海燕代表采风团,赠送给陕州地坑院景区。接着,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坑院。

导游讲解得非常细致,我们听得非常认真。在地坑院,我们参观了陕州特色的捶草印花、陕州澄泥砚、陕州剪纸等,并在各项工艺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了观摩、体验。

地坑院建筑不用砖瓦铁木,造价低,易施工,用人少。夫妻俩就可以趁农闲时间,自己挖坑打洞,可以等儿子大了,再在旁边继续凿洞,一孔孔扩展。

地坑院内和院上面,还种有苹果树、枣树、梨树、楸树、核桃树和皂角树等。坑院内给排水设施齐全,有排水渗井,水井收集雨水,沉淀使用。每家都有斜坡通道通向地坑院的上方地面,地面上一般顺着地坑院上沿,砌有半米多高的女儿墙做围墙,围墙里边有防水水道和下水口,围墙的外边有洒水坡,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让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为方便游客游览,现在多座地坑院在地下连通了,我们穿行在像迷宫一般的地坑院里,依次参观着。窑洞的上方贴满了有时代感的报纸,实用美观,这也是窑洞装饰的一大特色,既防止了落灰落尘,又增加了美感,起到了装饰作用。

与我老家邻村赵坡村和寨上庄等地,也有零零星星的地坑院,但不成气候,远没有陕州的规模大。

我住过北京的四合院,住过延安的窑洞,住过蒙古包、图瓦的木楞屋,参观过福建的客家土楼、新疆的地窝子、大西南的吊脚楼,像三门峡陕州这样的大规模的地坑院还是第一次见到,令人震撼!而且是唯一在地平线下的成片成规模的洞穴民居。地窝子、地窨子虽然也是向下开挖,但很浅很小,而且属于半地下,屋架起脊部分露在了地面上。

多年前,我曾经来过一次陕州,那时还叫陕县,我在老家西虢上高中,利用寒假和同学于建中去山西省运城市,必须经过陕县,经过著名的古渡口茅津渡,坐船过黄河,到了对岸的山西省。当时对陕县的地坑院并没有太多印象,也不知道陕县也曾属虢国。我是从孟州的西虢到了陕县的南虢,都是有渊源的一个虢。

[责任编辑:赵胜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