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访黄河故道河南塞罕坝:三代人的努力让荒滩变绿洲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从万顷沙海到申甘林带, 河南民权“塞罕坝”书写了大自然的传奇。 11月11日上午,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家主流媒体的120多名记者同仁,一大早便来到了民权县林场,聆听民权几代林场人植树造林的故事,感受林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力量,观览野趣横生、令人留恋忘返的“天然氧吧”申甘林带,体验村民从“半碗黄沙汤”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下经济成果。,,,,,,,,,,,,,,,,,,,,,,,,,,,,,,,,,,,,,,,,

从万顷沙海到申甘林带,  河南民权“塞罕坝”书写了大自然的传奇。 11月11日上午,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家主流媒体的120多名记者同仁,一大早便来到了民权县林场,聆听民权几代林场人植树造林的故事,感受林场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力量,观览野趣横生、令人留恋忘返的“天然氧吧”申甘林带,体验村民从“半碗黄沙汤”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下经济成果。

 

初见商丘市民权林场,绿荫和金黄覆盖着大地,林区公路横穿整个林区;放眼望去,整个林区方圆几十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黄河故道。林区植被丰富,花草繁茂,落叶缤纷,翠绿微黄的树叶在枝头,在冬日阳光下怡然晃动,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多灾难的贫困区,土壤为黄河故道冲蚀沉积的沙质土和黄泛水退留下来的背河洼地、盐碱地,“旱涝粮不收,风起苗不见。一年辛苦半年粮,携儿带女去逃荒”曾是它的写照。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茫茫无边的万顷沙海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申甘林带”。林带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2-4公里,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豫东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林带呵护着周边40多万亩农田,对改善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刚进入林场,采访团记者编辑们就举起相机,构造各种角度,不停拍摄美景。一路参观一路采访,在林场槐树王跟前,民权林场第一代工人康心玉向大家回忆了林场初创时的艰辛和困难,年轻工人翟文杰则讲述了新时代先进植林技术。

民权林场第一代工人康心玉向大家讲述过往

据了解,2015年,民权申甘林带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 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申甘林带的“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民权县已成为全国艳羡的“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 现在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和“天然氧吧”.

同时,林场积极引进、大力推广和应用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在林地内种植苗木、花生、西瓜、蔬菜、花卉等30多个品种,亩收入可达2000余元,并在林下种植了丹参、党参、板蓝根、药菊花、草决明等药材20余种,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据民权林场工程师李传启所讲,林场里规划种植了近万亩刺槐,这里成为酿槐花蜜的宝地,每年春季有近50位养蜂人来此酿蜜。而且,民权林场因为面积大、空气好、草多,这里养殖了许多家禽。养殖户张奋勇在民权林场内饲养了5000多只家禽。

利用林下的空间养殖,民权林场达到了“禽吃了林中草,草肥了林中禽,禽肥了林中土,土壮了林中树”的生态循环效果。越来越多的职工看到了林地“生金产银”的价值和优势,积极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林菌、林草、林药、林禽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全场已有200余人成了林下养殖能手。

[责任编辑:田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