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归去来|孙景博:让电商成为乡村振兴的腾飞翅膀
2019年09月23日 17:41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作者:李军祥
中秋节前夕,凤凰网河南报道组在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开发区、河南圣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见到总经理孙景博。这位出生于1985年10月,2008年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体育教育系的大学生,其热情的面对来访、精练的举
中秋节前夕,凤凰网河南报道组在商丘睢阳区临河店乡开发区、河南圣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见到总经理孙景博。这位出生于1985年10月,2008年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体育教育系的大学生,其热情的面对来访、精练的举止言谈、清晰的创业思路、还有其辛勤工作的青年团队员工们,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阳光自信的孙景博(赵香华摄)
勤工俭学 艰苦中锤炼刚强意志
困境增长智慧,逆境培育人才。孙景博自幼家境贫困,母亲患病,兄弟四人,生活清苦。记得2004年,孙景博考入大学时,父亲为其东拼西凑5000元钱,作为人生起步的学杂费。入学之后,孙景博找到学院里的领导,说明家中的贫困景况,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同情与帮助,让其只先交了当年的书籍费等急需费用2500元,他把剩余的2500元钱又交还给了父亲。
“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奋斗”,这是孙景博求学路上的“座右铭”。为了顺利的完成4年大学课程,孙景博开始了勤工俭学的艰辛历程:他在校友们毕业时,收购起骑旧的自行车、废旧书刊,卖给废品收购站; 他看到同学们每天要跑到校外洗衣服,既浪费时间又耽误读书,就到旧货市场花300元钱买一台洗衣机放在住室里,每洗一件衣服收费3元,自己即增加了收入又方便了同学;他利用星期天时间在校园里捡拾同学们丢弃的矿泉水瓶,积少成多,变卖获益; 他在节假日联系发放广告的商家,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发放广告,合理收取费用,既促进了商业快速运转,又增加个人经济收入......就这样,在整个大学4年时间里,孙景博没要过家里父母的一分钱,自己完全靠勤工俭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次,母亲心疼儿子靠自己读书学习、养活自己,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便从兜儿里掏出200元钱,硬是塞给孙景博。对此,孙景博理解母亲的怜悯之心,说什么也不要母亲的钱,几经推辞还是把这200元钱放到母亲手里。
孙景博(左一)在田间劳动(受访者供图)
重跳“农门” 创新中探索土地生金
时间飞逝。4年的大学生活很快过去了。2008年,孙景博毕业前夕,眼看身边几乎大部分同学都托关系、找熟人,期盼着在城里找一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或在工资待遇优厚的部门谋一个称心的位子。然而,在大学读书时期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孙景博,却不顾几位热心同学的多次劝阻,当其得知家乡睢阳区委组织部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后,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农村的他,便义无反顾的参加报名考试。真是天随人愿。孙景博以优异的笔试成绩和优秀的面试分数,被区委组织部任命为家乡睢阳区临河店乡卷地张村党支部副书记。
担任村官上任伊始,立志返乡干出一番事业的孙景博,开始学习着给土地打交道。他以每亩地1200元的价格,与农民签订协议,流转了本乡秦搂、蒋桥、贾楼等3个行政村相连区域的300亩土地,学习种植果树、绿化树、搭建黄瓜塑料温棚等,还种植一些当地传统的农作物。这一年,孙景博种植的菠菜和西瓜,由于销路不畅,全部犁在地里;种植的大蒜也由于销路问题,价格只卖到0.4元1斤。种植全部投入的10万元本钱全部化为泡影。
但是,孙景博不愿服输,他吃一堑长一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信只要通过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种植经验,一定会收获丰收的果实。第二年,孙景博开始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求教,种植100亩本地的线辣椒、小麦等农作物,最多时多达500亩。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赔过钱,年年都有可喜的经济收入。
工作人员认真与客户交谈(赵香华摄)
众所周知,农村生活条件差,干农业也最辛苦。孙景博算过一笔帐,如果种植30亩辣椒,雇用员工管理,除去管理费用,纯收入只有种植10亩地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三分之一的收益。于是,多年来,为了追求可观的经济效益,孙景博凡是认为自己动手能干得了的农活儿,决不雇用他人。记得一次“三伏”天,孙景博冒着近40度的炎热天气,光着脊梁钻进庄稼地里,背着近20斤重的喷雾器打药除草,闷热的天气使他汗流浃背、头昏眼花,他咬牙坚持着,直到把农活儿干完; 种植西瓜,需要打扠裁枝,他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蹲在西瓜地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皮肤晒黑了,意志却坚强了。邻里们都说:“景博丰收的庄稼是靠汗水浇灌的、双手奋斗的”。
目前,孙景博在种植农作物方面,创新实行了“托管模式”:即花生种子由孙景博提供,化肥投资与田间管理由农民负责,收获的花生由孙景博以每斤不低于2.50元的价格收购。预计,明年按照此种模式可与农户签订协议流转土地400亩。该乡党委与政府经过认真调查总结,认为“托管模式”是“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快速振兴”的好办法,今年照此模式在全乡托管种植花生1万多亩,并按最低保护价2.50元的价格收购,进一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孙景博查看种植成果(受访者供图)
依据电商 奋斗中助力乡村振兴
敢闯就要试,爱拼才会嬴。孙景博在2017年就开始尝试着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起初,他把在本地1斤卖0.40元的大蒜,通过网上联系客户销售,每1斤可卖到1.20元,除去运输费每1斤大蒜可以净赚0.80元,等在当地销售2斤大蒜的价值。孙景博真的没有想到电商平台会有这么神奇,不仅可以方便消费者,而且自己也可以获得可喜的经济效益。
于是,孙景博开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打造自己的网络平台。一次,他在网络上与一名消费者闲谈,对方通过询问得知孙景博是河南商丘人,称自己也是商丘人,并声称想吃家乡的新鲜玉米。孙景博便想尽办法,很快通过物流满足了远在外地的这位商丘老乡的要求。孙景博经过这次成功的与对方消费者沟通网络交易,又明白了一层道理:父老乡亲所种植的农产品要找销路才能卖出去,而外地需要求购某种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在急于求成的寻找出售者,若是能够依据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销售,肯定是欠发达的家乡贫困村民们一条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身残志坚的员工正在网上与客户交流(赵香华摄)
计划千遍万遍,不如说干就干。孙景博从2018年开始,不仅依靠淘宝、拼多多搞起了网络农产品销售,而且还组织起自己的团队,创建起自己的河南圣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特产商城,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对象,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扎实抓好市场运作、公司引导等关键环节的工作,进一步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如:临河店乡花生、贾楼石榴、杨楼苹果、程庄童车、大蒜、黄瓜等,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年交易额达到180余万元,还安置了残疾青年乔欢欢、贫困户任秀丽等12人在公司就业,使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除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之外,一向不怕吃苦耐劳的孙景博,去上海制衣厂采来名牌衣服,通过自己的网络商城进行物流销售。去年,仅中秋节、国庆节“双节” 期间,就网络销售成品衣服4000余件,月销售额达20多万元,销售1件衣服获得20元左右的利润收入,全年经销纯利润达40多万元。今年的网络中秋、国庆“双节”销售计划已经开始,估计销路会好于往年。目前,孙景博正在帮助村民进行大蒜网络销售,每公斤13.20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为了更好的服务“三农”,孙景博与团队的员工们一起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早班是8:30分至下午16:30分,下午班是16:30分至深夜24点,每个员工全天上班7个半小时,日夜忙乎着打单、包装、发货等繁杂的日常工作。
规划就是前进的目标。下一步,孙景博准备流转周围贫困人口的土地,开展果树及农产品种植,之后再进行网上销售。这些年,孙景博最大的收获是:农民如果不种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只搞传统们农业种植,种植两季庄稼的收入最好时也只能有一季的收成效益。因此,农民们要想持续增收致富不再返贫,必须引导他们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才能使其真正端起“铁饭碗”、找到“聚宝盆”。
采访归来,沐浴着温暖的秋日阳光,放眼望去,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触景生情,我们不禁感慨:目前,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潮中,有为数众多、不胜枚举的像孙景博这样的返乡创业者,他们乘着党的优惠政策的东风,不惧困难、忘我拼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创造出惠及家乡父老的硕果累累,让故乡在奋斗中振兴、在拼搏中美丽,使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生活增加了幸福感、获得感。我们相信,有这样一批乡村振兴的“弄潮儿”奋勇搏击、迎难而上,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振兴腾飞、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赵香华]
- 0好文
- 0钦佩
- 0喜欢
- 0泪奔
- 0可爱
- 0思考
网罗天下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