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地方

揭秘河南内乡县衙:“一心三带二区”的总体布局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内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东临镇平,西接淅川,南依邓州,北负西峡,东北与南召、嵩县接壤,有着“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内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东临镇平,西接淅川,南依邓州,北负西峡,东北与南召、嵩县接壤,有着“守八百里伏牛之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津”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县境南北长85km,东西宽54km,面积2465km2,自然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隋唐时期即有“茂林修竹之地”、“桐漆之乡”的美誉。

内乡县衙位于县城东大街北侧,是目前全国保存规模最大、最完好的县级衙门,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和“中华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之美誉。据《南阳府志》卷四《廨舍·内乡县》记载,内乡县衙创建于1304年(成宗大德八年),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修缮及扩建,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官衙式建筑群,现保存清代建筑占地约2hm2,院落十多进,房舍200多间。1996年11月,内乡县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衙历史沿革

内乡县衙原居于西峡口。据《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因内乡县治距州治(邓州)较远,故迁徙与渚阳镇(今内乡县城)。据清康熙年间《内乡县志》记载:“县治居城之中,1304年(元大德八年)县尹潘逵始建厅堂廨舍”。1369年(明洪武二年)知县史惟一重建。景泰、天顺年间知县貊安、郑时相继修葺。1479年(成化十五年),沃頖以监察御史左迁(降职)知内乡县,“见厅廨既颓,基址又窄狭,不堪观瞻,于是开拓基址,凡厅堂廨舍仓库之类,一切鼎建增置”,历时14个月完工,“其制始备”。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知县尚从试重修。

1642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内乡县城,县衙被焚毁。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知县张凤翼修县署,1666年(康熙五年)知县马万里修大堂、戒石坊、寅宾馆等,房舍达300余间。1680年(康熙十九年)知县高以永重修二堂及左右夹房,并改“思补”为“琴治”。其后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俱有修葺。1857年(咸丰七年)二月十七日,捻军由湖北襄阳奔袭内乡县城,县令杨某逃至北山,县衙又一次被焚毁。其后30余年,县令更迭频繁,县衙未能修复,据传,历任县令一直借察院办理一切县事。

1892年(光绪十八年)钦加同知衔(正五品)章炳焘知内乡县事,在任九年,得以专心修筑,经过两年筹备,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全面展开了对内乡县衙的修建,历时3年得以恢复重建,并保存至今(图1)。

内乡县衙鸟瞰图

中轴线上的甬道

内乡县衙大堂

县衙总体布局

县衙作为封建社会基层代表是知县行使权力,也是衙门里官差办公的地方。所谓“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之识,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对衙署的设置,且有一定的规制:“各省衙署治事之堂为大堂、二堂,外有大门和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①。

按照明清时期衙署的建筑规制,内乡县衙总平面呈“一心三带二区”的空间结构。“一心”:即大堂。以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先定中轴线设立大堂②,再以大堂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展开其他建筑,从而形成一个严谨有序的建筑群;“三带”:即寅宾馆、衙神庙、土地祠、皂壮快三班门、典史衙、架阁库、县丞衙、银局、东花厅为辅的东辅带;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为主的中心带;膳馆、监狱、承发房、主簿衙、税库、西花厅为辅的西辅带。“二区”即用于击鼓鸣冤、接待宾客、关押犯人、职能机构、审理案件等为主的办公区域和以收储档案、收支税银、县丞及知县办公起居为主的住宅区域,每个区域均采用院落式组群布局,庭院环环相扣,规模庞大,等级森严,主从有序(图2)。

内乡县衙在功能布局上严格按照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为:①坐北朝南,县衙的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轴线上,呈南北向,对称式布局;②左文右武,大堂前六房的位置按左右各三房排列,分别为东列:吏、户、礼和西列:兵、刑、工,同时吏(文)、兵(武)二房在前列;③前朝后寝,即前衙后邸,功能分区明确。县衙的大堂、二堂为知县行使权力、预审案件的治事之所,而二堂之后的三堂及东西花厅则为知县内宅和其家眷起居之所;④狱房居南,内乡县衙的监狱设在大堂西南仪门之外,主要以中国传统八卦方位图为依据,八卦西南为坤位,即死穴位,故监狱多放于此。

县衙单体建筑

内乡县衙保存较好的建筑有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分述如下。

1997年内乡县衙全景示意图

照壁:县衙大门前的遮挡物,上刻传说中的贪婪之兽,以此告诫官员勿要贪赃枉法。

宣化坊:四柱三门庑殿式木排楼建筑,是旧时知县在此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其斗拱和旋子彩画与县衙其它建筑风格差别较大,原宣化坊遗址已无从考证。

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五架,梁架为穿斗和抬梁结合,建筑面积约80m2,灰色合瓦屋顶,两端饰有脊兽,檐下无斗拱,中为通道,两山墙设置为“八”字形。

仪门:通向大堂的第二道大门,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结构与大门基本一致。仪门东西两侧各设一便门,东侧“生门”,供常人出入;西侧“死门”,为死囚所走。

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九架,单檐硬山式建筑,五架梁九檩式结构,无斗拱,前有月台。平面中间三间堂呈开敞式,以木栅栏维护,大堂彻上明造,用料简朴,有原木梁檩。大堂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阴阳合瓦屋面,正脊垂脊有兽,且正脊有明显上翘。建筑外观显示出强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立面“明三暗五”因柱额而尤为突出。

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前有三间檐廊,呈开敞式,外观朴实。

三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结构同于大堂、二堂,一脉相承,而且三堂与周围厢房、廊庑联系紧密,形成天井式的中庭院落,显得幽静,适合居住。

县衙文化价值

“一座内乡县衙,半部官署文化”,内乡县衙传承了典型的封建礼制格局,体现了封建礼制社会等级秩序。内乡县衙规划布局的“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位高者尊”、“重文轻武”这一文化特征;县衙建筑上,建筑型制、开间大小、屋面等级、彩画样式均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如内乡县衙建筑屋面大多为单檐硬山式屋顶,而县衙大堂虽然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但由于是县级公堂,故明次三间为堂,梢间为夹室(俗称“明三暗五”),县衙建筑为旋子彩画;另外从戒石铭、宣化坊以及一些建筑物上的对联也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官员的道德规划和行为准则所作的严格规戒。

内乡县衙同时是中国古代南北建筑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内乡县衙受主持营建者、浙江绍兴籍正五品县令章炳焘的影响,整个建筑群融南北风格于一体,既有北方四合院群落的巧妙组合,也蕴含了南方建筑廊庑相接的科学运用,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魅力。

内乡县衙是一件非常宝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古代衙署机构职能设置、监狱形制、司法审判都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解读它的历史渊源,借鉴它的历史文化,于今天仍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意义。(刘金峰 白阳令)

[责任编辑:赵旭燕]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