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地方

桐柏县农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汪桂田:“村民不富,我心难安”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人物小传:汪桂田,河南省桐柏县城郊乡北杨庄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党龄35年,桐柏县农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几十年来,他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情系村民、劳心劳力,发挥自身优势,艰苦奋斗,为把村子打造

人物小传:汪桂田,河南省桐柏县城郊乡北杨庄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党龄35年,桐柏县农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几十年来,他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情系村民、劳心劳力,发挥自身优势,艰苦奋斗,为把村子打造成风景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省级生态村作出了贡献。

走进北杨庄村,平整坚固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穿村而过,古色古香的雅居错落有致,好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谈起该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把它与“汪桂田”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

近日,笔者见到瘦削但精神抖擞的汪桂田时,他正在村子里转悠着,这瞅瞅,那看看,准备向村“两委”班子提出振兴大计:通往古长城的路得修了,特色种植示范园要尽快建设,村庄的物业管理制度也应着手建立......村民们知道,只要汪桂田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北杨庄就会有新的变化。

汪桂田,河南省桐柏县城郊乡北杨庄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党龄35年。几十年来,他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情系村民、劳心劳力,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带领村民一起艰苦奋斗,把一个穷村打造成风景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省级生态村。

“豁出命来,也要为村民趟出一条致富路子”

1976年高中毕业后,汪桂田干过不少工作,他当过护林员,做过金矿矿长,也发展过“广播电视村村通”业务,虽然这些工作都未给他贫困的生活带来大的改善,但却为他积累了不少创业的经验。到了2002年,汪桂田的家庭经济状况已经颇为拮据,用他的话来说,“供养家里两个孩子上学,十几二十几元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了。”苦熬不出头,敢闯兴许有奔头!这年3月,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也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为村民发家致富趟条路,颇具经济头脑的汪桂田瞅准黑木耳行情较好的时机,尝试种植黑木耳。创业的点子是找到了,但是黑木耳的种植还缺少技术支撑,发菌过程中出现的杂菌侵染成了困扰他的“头等大事”。汪桂田不是轻言放弃的人,自己没有技术,他就去四乡八邻的种植能人家中虚心求教,又夜以继日地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点门道。然而,初涉黑木耳种植的他还是由于经验技术不足以及市场因素等影响,没能赚到钱,不算人工费,仅仅能回个本。

尽管黑木耳种植没能让他实现致富梦,汪桂田也并未气馁。“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心里想着还得找活干,只要有活干就不怕。”汪桂田回忆起当时的心境这样说道。“有活干”这样简单朴素的念头支撑着他去思考新的致富项目。种植黑木耳期间,为补贴家用,汪桂田时不时去乡里的造林绿化队“兼职”。造林绿化队的工作给他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是在结束黑木耳种植后,他果断走上了绿化造林之路。在政策激励和乡村领导的支持下,汪桂田很快组建起一只平时30人左右、最忙碌时多达50余人的造林专业队。

“当时条件是很艰苦的,挖坑、栽树、锄草、剪枝,这些工作全都靠人工。生活条件很差,经常风餐露宿,做饭用的是‘行军锅’,住的是附近村庄废弃的烂房子或场棚。”说起造林工作的苦,有些“镜头”汪桂田如今仍历历在目。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在2003年冬天,造林专业队接到任务,要他们去安棚镇栗湾村绿化荒山1000亩,栽种中药材无患子。施工地在大山深处,距离最近的的村庄也有3里路,交通极其不便,造林队吃住都困难。汪桂田回忆说,“做饭用的是我们自己铸的一口大铁锅(即所谓的‘行军锅’),去哪儿干活就背到哪儿,就地支起简易灶台,遇到刮风或者下雨天,需要不停地换地方生火。”大雪封山的日子,他们需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买柴草。除了吃饭难,30多名工友的住宿也是个大问题。由于冬季天寒地冻,帐篷里面实在冷得住不了人,汪桂田和工友们就住在山上一个废弃的羊圈里。3间破败的羊圈,地上铺满茅草,三十多个人挤在一起,翻个身儿都很麻烦。不少人小声地抱怨着。汪桂田倒是挺满足,觉得“有住的地儿就不错了,总比住在帐篷里被风吹走的好”。

植树造林,常常是时间紧、任务重,这让汪桂田倍感焦虑。2005年冬天,他接到任务,要在半年时间内,在鸿仪河乡一处3000亩的林地内栽种约30万株美国湿地松、火炬松。汪桂田扳着指头一算,完成这个任务,当时50多人的工程队要在半年时间内每人每天人工挖穴30个以上,其困难可想而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汪桂田是条硬汉子,一咬牙,接受了任务。每天,顶着寒风劳作后,汪桂田还要负责给工地送菜。一天下来又累又冻,手脚僵硬,火烤不得、热水泡不得。但他从不叫一声苦,还把笑容挂在脸上,总是给大家加油鼓劲。在汪桂田的带领下,大家卯着劲儿苦干实干,如期完成了预定目标。“我这个人有点犟劲儿,认准了的事情,八匹马都拉不回来!”谈到如何完成这样一个目标时,汪桂田如是说。正是这种执著精神,支撑着他一路走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组建造林专业队到队伍解散,6年间,汪桂田获利达10万元以上,第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

“我对自己种下的这些树怀着很深的感情,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回到过去的造林基地,去瞅瞅我们亲手植下的树长得怎么样了,就像去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样。”回忆起当年造林绿化的酸甜苦辣,汪桂田胸中依然激荡着幸福感、荣誉感,“想到百年后虽然我不在了,但我们种的树还活着,这些树木,就像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在汪桂田的心中,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脱贫致富的工作,更是一个使命、一种责任,“树木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收益,更能保护环境,利国利民,正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造林绿化不仅给汪桂田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让这个朴素而又倔强的农民从此与林木种植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注册成立了桐柏博大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林业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700余亩,主要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产业。基地里的桂花、红叶石楠、银杏、油用牡丹等苗木,已陆续上市销售,经济效益可观。看到苗木花卉产业经济效益好,许多村民纷纷效仿,利用承包的山坡地种植苗木花卉增加收入。全村已有50余户村民走上苗木致富之路。

“心里整天想的就是为群众干点实事、好事”

“在外打拼的这些年,我的心里一直想着怎么为北杨庄村干点实事、好事。”生于斯、长于斯的汪桂田常怀着对故土的感恩之心,总想着为这个偏远而贫困的村庄尽一份心力、谋一条出路,把故乡建设得富饶而美丽。

汪桂田首先把目光聚焦到解决村民吃水问题上。在他看来,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过去,全村只有一口用烂石头围起来的简易井,因位于河边,不但离村子远,村民取水不便,而且水质也不好。1989年,时任村支书的汪桂田决定修建饮水设施。在他的争取下,县水利局“安全饮水项目”在北杨庄落地实施,解决了全村最大一个组200多人的饮水问题。2015年,他又通过县扶贫局争取29万扶贫资金,解决了4个村民小组500余人的饮水难题。2017年10月份,他从县水利局争取到50万元项目资金,解决了7个村民小组4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至此,北杨庄村人畜饮水难题彻底得到解决,村民都能在自己的家中用上干净、甘甜的自来水。水利基础设施建好了,维护和管理也很重要,用汪桂田的话来说就是“三分建、七分管”。思想开明、头脑灵活的他打算赶一回时髦,“今年村里正计划建立一套村级物业管理制度,科学管理饮用水的供应、保护等问题。”汪桂田说到这里,开心的笑容写在脸上。

村里孩子们的上学难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汪桂田的心头。他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就像树一样,只有长期好好培育方能成才。1996年,汪桂田被任命为北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此时深深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再穷也不能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村民子女们的命运。”当时村里的小学校舍已经破败不堪,“墙都歪了,屋顶也有裂缝,每到下雨的时候,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内还在嘀嗒,有的孩子光着脚踩着泥水上课。”汪桂田回忆道。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渴望知识的脸庞,他下定决心,建一所标准化的新校舍。汪桂田是个果断的实干派,通过与干部群众商议和精心规划,新校址选定在老校址以西。这里是村庄的中心地带,方便孩子们上下学。由于新校址占了一些农户的承包地,汪桂田不得不多次与被占地的村民们协商,苦口婆心,以理服之、以情动之。他的一片苦心最终得到乡亲们的理解,校址的问题解决了。校址定了,建校还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这着实难着了汪桂田。为加快新学校建设进度,他一边组织村民平整场地,一边马不停蹄地组织召开村里党员会、“两委”班子会、群众代表大会,动员大家集资建校。在他的号召下,村民人均捐献120元,共筹集资金10余万元。对于建造一所标准化的学校来说,这个数额只是杯水车薪,汪桂田不得不向外界求助。他一趟又一趟地奔走于北杨庄和县城之间,向有关部门陈情求助。“那时候正赶上夏天,雨水多,我有好多次冒着大雨过河,洪水差点把我连人带车冲走。”现在想到那时的“胆大”,汪桂田还心有余悸。正是这种为集体利益不畏艰险的执著拼劲,感动了县里有关部门领导,北杨庄村得到了一笔20万元的专款。资金到位后,村民们都松了一口气,大家满怀干劲,准备一鼓作气建好新学校,然而又出现了新的“拦路虎”---找了多家施工队,他们都认为建校资金太少,不愿承揽建校工程。汪桂田就不厌其烦地与多个施工队沟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项目总算开工了。历时一年有余,几经波折,北杨庄“苗圃希望学校”终于建成了,在当时,这是一所全县一流的村级学校。“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给北杨庄、给孩子们办了一件好事,特别开心!”每次提到这件事,汪桂田就特别兴奋!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交通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北杨庄村地处城郊乡北部山区,距县城约10公里,没有修路以前,北杨庄村通往县城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羊肠小道,车辆极难通行,走路费时又费力。行路难不仅阻隔了北杨庄村民与外界的交流,更延缓了他们致富的步伐。为此,修路一直是村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多年以前,县政府为解决北杨庄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启动了修路工程。但在道路的规划问题上,汪桂田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交通部门工作人员在经过测量计算后选定的路线,却遭到了汪桂田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原定的线路行经山坡,不管是修建还是通行都费工费力,而且该线路经过的地方,人烟稀少,道路使用率低。他建议选择另外一条横跨5个自然村、地势相对平坦的路线。他的科学分析以及真挚情怀打动了项目负责人,交通部门采纳了他的建议。北杨庄村民终于走上了一条方便、平坦的砂石路。2006年,汪桂田再一次萌生了修路的想法。这一次,他打算打通从北杨庄村到大河镇夹山村的通道。这次修路的想法早在他从事造林工作时就已产生,造林过程中,汪桂田还考虑着森林防火、防汛事宜,他意识到便利交通和充足水源的极端重要性,修路不仅有利于护林防火防汛,路通则货畅其流,村民发家致富更有盼头。汪桂田下决心把两村之间的路修通。修路需要资金,但当时北杨庄村集体既没钱也没有项目支撑。路是必须要修的,汪桂田默默地从自己家里拿出一些钱,又和邻村的干部们多次沟通协商,在邻村支持下,双方齐心协力修筑了一条毛坯路。虽然只是路坯,村民们却很满足。就这样,汪桂田这位当代“愚公”,凭着一腔热血,一仗接着一仗打,硬是把一个偏远的穷山沟,逐步变成了让人羡慕的先进村。

“要当好群众脱贫致富的‘指导员’‘知心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汪桂田将“为民、奉献”四个字牢刻心间,屡次回村接受组织委托,挑起村里发展的“大梁”。近几年,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自己的林业基地无暇顾及,野草疯长,苗木生长大受影响。妻子邵维凤患有冠心病,病得厉害的时候,想让他陪着去郑州的大医院做些检查,汪桂田却忙得脱不开身。妻子理解他,反过来安慰他:“你去忙你的吧,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汪桂田一直怀着对妻子的愧疚之情,但心中的责任和肩上的重担又把这份愧疚转化为为民谋福利的动力源泉,他只能在心底默默感谢妻子的支持。

汪桂田关心着村里的大事小事,关心着村里的困难群众。眼见村子越建越美,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舒心,但仍有一部分村民没有跟上大家的脚步,生活在贫困线上。汪桂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当起了他们走出困境的“指导员”、“知心人”,帮其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力争尽早摘掉贫困帽子。

贫困户高绪明,有脱贫的强烈愿望,却一直找不到致富门路,日子过得非常清苦。汪桂田在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将他的家庭实际与村里的发展定位结合起来,指导他做起了农家乐生意。高绪明还在汪桂田的建议下种植了5亩茶园。目前,高绪明家开办的农家乐餐馆有了4万多元的收入,茶园进项1万余元,一举脱贫,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另一个贫困户汪德军,过去也常为没有致富的“点子”而发愁,汪桂田就引导他一边养起了猪,一边利用自己房子的有利位置开办小卖部补贴家用,年收入4万左右。

对于那些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咋办?帮扶!村民汪贵凡,因残疾无法发展生产。汪桂田如实上报了他的情况,为其申请办理了低保。在汪贵凡缺钱交医保或缺少生活费时,汪桂田总是主动掏出腰包接济他。面对别人的夸奖,汪桂田腼腆一笑,“我其实也没有做啥,对于他这样的情况,谁见了都会帮一把的。”

百姓忧乐心头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汪桂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我的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带动,让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房子越来越靓,环境越来越美,把我们村早日建成国家级生态村!”谈到北杨庄村的未来,汪桂田兴致勃勃,又腼腆地笑了。(供稿:杜福建 李彦)

[责任编辑:赵旭燕]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