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文化

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


来源:大公网

出洛阳城向东,由着道路两旁挺拔的白杨树指引,行至约十二公里处,便能远远望见一座红砖雕砌的庄严山门,以及挣脱郁郁葱葱的古树枝桠隐隐透出的峥嵘殿阁和高耸的玲珑宝塔,凝神聆听,远处似有清净梵音随风而来。这等清净庄严之地,便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洛阳白马寺。

原标题: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

洛阳白马寺

出洛阳城向东,由着道路两旁挺拔的白杨树指引,行至约十二公里处,便能远远望见一座红砖雕砌的庄严山门,以及挣脱郁郁葱葱的古树枝桠隐隐透出的峥嵘殿阁和高耸的玲珑宝塔,凝神聆听,远处似有清净梵音随风而来。这等清净庄严之地,便是中国佛教的发祥地——洛阳白马寺。

永平求法白马驮经

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其在中国传播和弘扬的第一站便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永平年间,汉明帝降旨于洛阳创建白马寺,是为佛教在中国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国佛教界尊称为“释源”“祖庭”。《洛阳伽蓝记》有云:“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事物纪原》亦云:“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有一传说流传甚广。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所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寻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二位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

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活动的中心

白马寺建立后,很快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活动的中心。迦叶摩腾、竺法兰长期禅居白马寺译经传教。他们译出的第一部汉文佛经是《四十二章经》,随后陆续编译了《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等一批佛学著作和法典,史称“永平求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东汉后期,安息王子安世高抛弃王位,安贫乐道,来到洛阳钻研佛学,在白马寺译出了《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等95部、115卷佛经,主要宣传小乘佛教教义,并把佛教由中原向江南传播。另一位高僧是月支人支娄迦谶诚,他博学渊妙,才思精微,在白马寺译出了《般若道行经》等23部、67卷佛经,主要宣传般若学,为大乘佛教。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教派不但主张修持者个人的解脱,成“阿罗汉”,而且要“普渡众生”、“自利利他”,最后成佛。大乘和小乘成为东汉后期佛学的二大系统。

曹魏时期,嘉平二年(250年),印度僧人昙柯迦罗游化洛阳,在白马寺译出了我国第一本佛教戒律——《禅祗戒本》。到西晋时,洛阳已有佛寺42所,著名僧人竺法护在白马寺译出了《文殊师利净律经》等多种佛经。

唐代时,北印度僧人佛陀多罗,在白马寺内译出了《大方广圆觉了义经》。相传唐代高僧鉴真也曾来此瞻仰朝拜。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中,白马寺被焚烧,火焰累旬不止。

宋朝对佛教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敕修白马寺,并诏令翰林学士苏易简撰写《重修西京白马寺》一文,记载重修盛况。当时寺内有僧人千人以上。宋代祟宁二年(1103年),宋微宋追封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为“启道圆通大法师”,竺法兰为“开教总持大法师。

白马寺背靠邙山,面朝洛水,山环水抱,原始建筑规模极为雄伟。自建寺以来,历代屡有修葺,唐代前期达到最盛。但安史之乱使白马寺遭到严重的破坏,明嘉靖三十年重修,始成今日之规模。文革中白马寺再次遭到破坏,更是一片萧索,现存的遗址多为元、明、清时的历史残留。上世纪七十年代,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要来白马寺参观,白马寺又一次得到了重建的机会。此后经过几次重修,原有的建筑规模逐步得到恢复,远远望去飞檐翘角、鳞次栉比、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寺院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和国际佛殿苑。寺内现存五重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

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 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

而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古柏苍苍,金桂沉静,环境清幽。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

大佛殿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筑。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在殿脊的前后部各有四个大字,分别是“佛光普照”和“法轮常转”。殿的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难、迦叶二罗汉、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殿东南角悬挂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铸造的大钟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铭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前洛阳城内也有一口大钟,两钟会产生共鸣,民间有“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俗语,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就是此处。现在每年元旦的时候,这里一般都会举办传统的撞钟活动。

齐云塔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25米。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大雄殿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 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国际佛殿苑

在白马寺的西侧,有三座与中国寺院建筑风格迥异的佛殿,它们分别是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和缅甸佛殿苑。三座佛殿中最先建立的是泰国佛殿苑,,1991年7月30日,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同白马寺签订了《向中国洛阳白马寺院赠送佛像的备忘录》。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及多位泰国善信捐赠的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佛像运抵白马寺,白马寺出资修建泰式风格佛殿一座供奉佛像。佛殿于1992年奠基,1995年竣工,1997年举行佛殿落成和佛像开光典礼。接着2004年和2010年,由印度前总理和缅甸政府部门相继提出在白马寺创建印度佛殿苑和缅甸佛殿苑的倡议。如今,这三座佛殿苑皆已竣工,远远望去三座佛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佛殿装修格调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细致。三座具有异域风情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肩而立,象征着中国与印度、缅甸、泰国人民世代交好,凝聚着中外佛子的心。

传承佛教文明促进中外交流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朝、日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佛教曾经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其他艺术等。至今我们所用的某些词汇也源于佛教。白马寺对于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对于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了解,是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的。

白马寺的古建筑、佛教造像、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等,出自古代匠师和劳动人民之手,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我们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一批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成为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古代宗教史、建筑史、文化发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李兢]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