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巩义特色民居里感受优良传家作风及往事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如果说建筑庄园撑起了家的面子,那么毫无疑问,人撑起了家中里子,巩义现存的特色民居中,我们在瞻仰古建筑的同时也学习古人的优良传家作风及以往故事。

家是人类最温暖的归宿,小农经济主导下的古代中国,人们耕耘一生,只为建造一处遮蔽风雨的家,家是在外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是嬉笑怒骂的温柔乡。

如果说建筑庄园撑起了家的面子,那么毫无疑问,人撑起了家中里子,巩义现存的特色民居中,我们在瞻仰古建筑的同时也学习古人的优良传家作风及以往故事。

西康东张——康百万庄园、张祜庄园

在清朝巩义有两大庄园叫做西康东张;西康指的就是康百万庄园;东张指的就是张祜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康店镇,其家族始建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双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

康百万家族为了体现其身份,大兴土木,建造了庞大的地主庄园。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庄重气派、华丽典雅,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被称为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家之所以能够富甲一方,与其家族的治家思想有关, 康百万家族中的“留余匾”名扬千里,其内涵有四:一是正确地对待技能技巧,以不尽的技巧还给造化以求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平衡。二是正确地对待“收入”,把花不完的“俸禄”还给朝廷,报效国家,以尽臣民之忠。三是正确地对待钱财,把“不尽之财”还给百姓。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家有万贯资产,仍不过是日食三餐;拥有良田千顷,终不过占地七尺,不做善事、好事,还做什么?四是正确地对待子孙,不暴殄天物,不穷奢极欲,不享尽荣华,不做绝事,把福气祥和留给子孙。

张祜庄园位于新中镇新中村琉璃庙沟,亦称柏茂庄园,其家业创始应追溯到明朝初年;张氏家族因避兵乱由安徽的凤阳迁到这里。在清朝道光年间,已是当时巩县以东富户之首,有田地十余顷。十六世祖张辉明为钱庄起字号为“柏茂”号,庄园的最初修建源于一个叫张佑的人,张佑是八兄弟中的老三,在清光绪23年(1898),张佑考中举人,成了张家的当家理事人。于是,张佑请当时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庄园,在柏树崖下大建庄园。

庄园在清、民国经过多次扩建,特别是在张诰时代。张诰是张佑老五兄弟张祜的儿子。据说张诰少年聪颖,1915年从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回到家后,张诰在附近经营起了煤矿,聚敛了大批的钱财,成为当时巩县东部举足轻重的大财主,名气超过了张佑。 张诰发家后接着修建庄园,设施更加完善,规模也更加庞大。

柏茂庄园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的共有十三个院落。庄园依山建窑洞临街建楼房;上下三层,层层相连洞洞相通,建筑风格中西兼具,整体布局参考南方园林规划,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局部木雕、石刻艺术精湛。

康家”兴盛靠“留余”。“张家”兴盛的秘诀可以从张家(柏茂庄园)刻在20根石柱上的楹联及石础上的雕图铭文得到答案。石柱楹联所示祖母兹训(修家祠、设义塾、诸善举)应是引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根本,也就是说家风很好。因为庄园里的楹联和雕图铭文处处显示着“勤劳、诚信,厚德、和睦、孝善”等字眼。关于这家族的“70串钱开钱庄”、“义高焚券”、“恩同再造”、“文魁”、“乐善至诚”等善举在《新中村志》均有记载。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家族是通过重视教育和讲究厚德、善举的方式来兴盛发家的。

天下贤士程本之后——程家大院

程家大院位于米河镇双楼村西北面500米处程家寨。坐西向东,规模宏大,建筑规范,现存主宅区5个院落,窑洞10孔,楼房近70间,占地约3600平方米,是一处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两边建厢房的清代晚期民居群。五个院落从北向南排列,均为二进式院(前、后院建筑,前院有临街倒座、南北厢房、上房,后院有南北厢房、窑洞)。

程家大院原为程本后裔居住,程本系春秋时期“程婴救赵”故事主人公程婴的孙子。他自幼爱读书,常聚集一些文人雅士,评古说今,著书立说。他对河图洛书的研究很有特色,常把当时的政治与古代的河洛哲理联系起来。年老时他又回到石臼泉故里(在今巩义米河双楼村),收罗弟子,讲述古今文化,尤其是河洛文化。其文章及语录被弟子们整理编为《子华子》,上下两卷,流传后世。程本被孔子誉为“天下贤士”。

距程家大院东北50米处为程家祠堂,据碑刻记载,此祠也叫子华子祠。创建于明,清康熙55年(1716年)、乾隆38年(1773年)重修,内现存清代碑刻3块,记述了程氏后裔的分布繁衍情况。其中一通为“重修子华子祠碑记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夏季上瀚吉旦”, 详细记载了创建、重修的原因及程氏后裔的繁衍分布情况;另一通为“重修先贤程公子华子先生暨伊川明道先生祠碑大清乾隆三十八岁次癸巳季春上浣吉旦”,记载了重修的原因及人名。

稳如泰山,家业兴旺——泰茂庄园

泰茂庄园位于巩义市新中镇灵官殿村。始建于咸丰初年,当时巩县老县城人满为患,洪灾连连,张氏祖先为寻求长远发展搬迁至灵官殿村,后来陆续建筑,形成规模,当家人张书泰为激励后代奋发图强,先祖基业稳如泰山,家业更加兴旺茂盛,故取名自己名讳中的“泰”字和茂盛的“茂”字为字号,命名为“泰茂号”即现在的泰茂庄园。庄园坐西北面东南,依山就势而建,总面积约1万㎡。共分六层。底部临河1层,以砖瓦结构房屋为主;2、3层以砖石拱券窑洞为主;4、5层以砖瓦结构为主;6层以靠山窑为主;山顶所建的防卫设施已被拆除。每层院落之间有暗道相通,平时用于藏宝,遇有战争可及时逃跑转移。

在庄园西200米处是张氏祠堂,现仅存座北向南房屋三间,为双层。南壁上嵌有青石碑碣二方,其中一方为“清光绪庚子辛丑创建张氏祠堂碑序”,详细记载了祠堂的创建原因及张氏后裔的分布繁衍情况。另一方为“中华民国拾四年冬嘉平月上浣合族人仝立”碑,记载了维修祠堂的情况及人名。

抗日战争时期,豫西专员公署曾驻扎在这里,皮定钧司令员曾在该庄园二层从东向西第三孔窑洞中住过,第四孔窑洞为电台所在。现在仍有张家后人在此居住。

泰茂庄园最盛时张家人同灶吃饭不分家,是一个和睦同心的大家庭,庄园自张书泰死后分家逐渐败落。创业者深知维系家族的艰难,其愿望是美好的,只是世事境迁,荣辱沉浮,在中国激情回荡的岁月里,只留下大量的历史遗物,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的本质。

一门双督军,兄弟两主席——刘镇华庄园

刘镇华庄园位于巩义市东北15公里河洛镇神北村。庄园座北朝南,依神都山自然地势,将建筑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分为办公区、主宅区下院东、西院、主宅区上院、祠堂区一、二进院等6个院落,计有石砌窟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规模宏大,富丽豪华。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水电设施齐全,是一处具有超前化的花园城堡式庄园。

庄园的主人刘镇华,曾任陕西最高统治者--省长兼督军。刘镇华弟兄7人,姊妹3人。刘镇华居长,在他们7个兄弟中除二弟刘镇乾经商和六弟刘茂寅德国留学外,其余5人均在军界供职。尤其是五弟刘茂恩,民国时期也是一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豫西警备总司令。

刘镇华的长子刘献捷,曾留学美国,航空机械专业,获机械博士学位。先后任国民党第十五军旅长、少将师长等职。1946年,刘镇华为母亲祝寿时,曾亲书对联:“兄主席弟主席兄弟主席,父将军子将军父子将军”横批“天府”。

据说是刘茂恩的老师张和勋提议撰写的,夸赞了刘氏兄弟,宣示了刘门的荣耀,歌颂了刘母的功德。

刘镇华以一介书生,投身革命,在推翻清朝和军阀混战中,将镇嵩军发展壮大到10万余人,成为异军突起的新军阀,与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鼎足而立,成了一个手握兵权,身居政界要职,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不可说不是一个时期的传奇人物。

父子文武状元传胪——牛状元府

牛状元府位于巩义市河洛镇官殿村位于横岭之巅老犍脊,创建于嘉庆年间,牛凤山中状元后,大肆修建,才具有如此之规模。状元府坐北面南,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共由三个院落组成,采用本地红石靠山券砌窑洞,院内盖厅堂,每一个院子都是一个单独的四合院,总面积约2400㎡。大门面东而建,门楼高大,上有石匾横额,书“父子文武状元传胪”。距牛状元府300米明月坡东有“牛氏祠堂”,系牛凤山还乡后与族人合资兴建,现仅存3孔石砌窑洞。中间窑脸红石镶砌,门楣正中楷书“祖德堂”,右书“清同治4年乙丑孟春建”,左书“癸巳状元牛凤山识”。窑两侧刻楹联一幅。窑内现存石碑6通,其中光绪3年所立的“创建祖德堂小宗祠记”详细记载了牛氏家族的分布繁衍、发展情况及创建祠堂的原因。

武状元牛凤山(1806年—1880年),字梧阶,自幼家贫,却锐志武学,刻苦勤奋,因而力大超常,弹射精湛、能“百步穿杨”、“盘中取钱”、射“张口雁”。道光十三年癸巳科(1833)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历任甘肃凉州镇中营游击,加武将衔。复任凉州镇总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赠。儿子牛瑄,字荔庵,于咸丰8年(公元1858年)中乡举,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乙丑科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金殿传胪,任翰林院编修。牛瑄博学多才,善书法、工词诗,光绪三年(1877年)病故于上海,名重于一时,他工于楷书,结构严谨,秀丽端庄,中原一带多留有墨迹,康百万庄园中的“留余”匾,为牛瑄所题。

状元府像一部殷实的史书,不仅承载着状元荣宠之历史留于后世,惠泽乡里,更是广大贫苦百姓心目中积极进取的心中楷模,“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也成为民间教子励志的流行语言。

卧龙石居——吴氏山庄

卧龙吴氏山庄位于巩义市夹津口镇南部的卧龙村三组,该民居座南向北,总面积3400余平方米。现存窑洞50孔。从东到西分为7个院落,均为两进或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大部分为平地片石起砌。三面砌窑洞,正面一般有1-3孔,在崖壁上垒砌,平顶,大部分为两层窑洞,二层用荆条铺设棚板,个别为三层,东西两厢有1-4孔,这些窑洞均为石片、石块干砌而成,未加任何粘合剂,全部呈现原生态,然后再在这些平顶石窑洞上方搭建草房,草房现已无存,这些院落地面铺设青石,构建有统一的排水道,由一个大门进出,各院砌有二门。院落之间有暗门、暗道相通相连,形成了现在迂回、曲转、坚固和谐的堡垒式四合院。

物转星移几度秋——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位于巩义市芝田镇官庄村,亦称王家大院。据王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巩,六世祖王文灿创建四个大院和一座高楼。整个大院均坐南朝北,东西宽52.5米,南北深约50米,面积约2600 平方米。每处院落均为二进式院,有临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四间,过厅三间,后院东、西厢房各四间,上房三间。楼高18米,进深约5.35米,宽10.4米,据楼内碑碣记载:该楼建于乾隆四年,名叫堂楼。清嘉庆年间,因经营不善,家境败落,遂将几处大院卖给刘姓人家。该建筑现存56间,保存基本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巩义地处豫西丘陵地带,这里的“家”既有陕北特色的窑洞,也有中国北方居民所建造的规整式住宅。我们择明清时期八个庄园民居,有富豪地主的大庄园,也有平常百姓的小民居,当然无论大小,不仅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兴衰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们都承载着一代人“家”的回忆。

如今,虽已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拂去历史烟尘,透过时空隧道,我们不难发现飞檐翘角、青瓦高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代表着一段血脉相连的沿承和一个区域的精髓,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责任编辑:田园]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