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 > 地方

《李学生》打响“商丘好人”


来源:凤凰网河南综合

昨日上午,备受关注的电影故事片《李学生》在商丘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首场观影活动,来自商丘市是各界的近千名干部群众观看了影片。这部电影市根据商丘籍务工青年李学生英勇救人的真实事迹改编的一步弘扬&ldqu

昨日上午,备受关注的电影故事片《李学生》在商丘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首场观影活动,来自商丘市是各界的近千名干部群众观看了影片。这部电影市根据商丘籍务工青年李学生英勇救人的真实事迹改编的一步弘扬“商丘好人”精神地教育题材影片,电影时长100分钟再现了李学生平凡而又艰辛的生活经历和舍身救人的感人事迹。7月16日影片将在温州举行全国首映。

       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内部座谈会上,大家各抒己见

13年前的2月20日,李学生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做出了英雄的选择。13年后的7月12日,再现英雄一生的电影《李学生》展映。英雄归来,再次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媒体人的关注。李学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何评价电影《李学生》,怎么学习李学生精神......昨日下午在商丘日报内部集团座谈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这是一次民心的潮动。

2005年,有关李学生新闻报道告一段落时,时任京九晚报要闻部主任的张春华写了一篇名为《在温州的两次流泪》的文章。而在昨天的座谈会上,已是九三学社商丘市委主委的张春华又再次流泪:

李学生救人的第二天,正月十四,下午5点多,我又接到《温州日报》一名记者的电话,知道了李学生的事迹。向晚报领导汇报后,我和当时晚报摄影主任傅青用最快的速度感到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到地方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找了很久才找到李学生的婶子家。采访后抓紧时间回单位,写出了有关李学生的第一篇报道,这也是商丘发出的第一篇关于李学生的报道。

之后我赶到温州进行深入采访,见证了很多感人的事。当时去温州买不到火车票,温州方面的大巴车听说后,主动免费带我们去温州;在温州只要一听说是采访李学生,出租车司机就不收我们钱;一说是采访李学生,所有人都积极配合。在温州见到李学生的女儿李敏,了解到李学生家人的生活状况后我两次流泪,李学生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

日报摄影部主任崔申义也在掌握线索后第一时间到李学生家乡和温州采访。在温州,最让崔申义感动的是民心的支持:

当时这完全是一次群众和媒体自发的关注。李学生牺牲后,工厂老板找到了新闻媒体,媒体报道后引起轰动。温州全民关注起英雄李学生,连2月28日举行的追悼会,最初也是市民和工友自发组织的,官方没有参与。直到当时的商丘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琼去温州参加追悼会,这才有了官方的正式介入,对李学生的宣传一步步升级,以至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作出了批示。所以说,李学生完全是一次民意推出的英雄,是人心所向。

李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一个人温暖了一座城。因为李学生的出现,商丘与温州成为友好城市,“好人”概念才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正能量的代名词。

时任日报时政记者部主任的李艾凌对此深有感触:

2005年秋,我随“商丘文化温州行”活动来到温州。在这里,商丘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悠久历史;温州展示了改革前沿的先进和经济的发达。商丘与温州两个城市成为了友好城市,对称地展示、交流自己的优势,两座城市因为李学生而打开了一扇窗,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在李学生之后,“商丘好人”品牌渐渐叫响,之后才有了“河南好人”,有了“中国好人”。可以说,是李学生打开了“好人”这扇窗,使“好人”概念一点点延伸,成为今天正能量的代名词和标杆。

晚报副总编辑郭跃旗认为:

李学生的纵身一跳,改变了很多外省人对河南人固有的不准确的认知。从李学生开始,“商丘好人”的影响力一步步发展,像后边的“贩菜哥”“冰凌哥”等,还有2013年在温州跳河救人的李铁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李学生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李学生开启了“商丘好人”精神的一个新时代。

李学生电影形象的艺术性和真实性报业集团总编辑郭文剑这样认为:

李学生真正的样子和电影中一样吗?他做了电影中的那些事情吗?应该说,电影中的李学生是一种艺术真实,他的精神是真实的,他的核心价值观是真实的。但电影中的李学生不是李学生个体的形象,而是“商丘好人”这个群体形象的集合。一些事情,比如救火、捡钱等情节,李学生没有做,但其他的“商丘好人”做了,电影不过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集合。

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浩哲同样认为:

艺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李学生的精神内含在电影中没有改变,但是为了艺术需要,对其形象和事迹做了一些艺术加工,集合了“商丘好人”群体的众多元素,这是很多文艺作品都在进行的创作行为。所以从根子上说,电影中的李学生形象是真实的。

电影《李学生》展映后,很多观众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真实的李学生是这样的吗?关于这个问题,参与报道全程、时任晚报总编辑的郭文剑和时任晚报副总编辑的张浩哲最有发言权。

电影真的很感人

电影好不好看?大家竖起了大拇指,给它点赞,给它“打call”。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宋圣英:

《李学生》这部电影情节生动流畅,没有枯燥的说教,再现了李学生平凡而感人的一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李学生这样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草根阶层,依然能够坚守真我,像星星一样发光发热,温暖我们。这样展示平凡人物,塑造平凡人物真善美的电影能真正打动人心。

报业集团工会主席邢礼忠:

这部电影深深打动了我。电影遵循了一条打动人心的“好人”的感情线,再现了李学生的形象。他在生活充满挫折的情况下还能坚守做人的原则,体现了商丘人的优良品质。这部电影感染力很强,看完后感觉心被偷走了,我是流着泪看完的。

报业集团副处级调研员闻力:

电影展示了李学生的壮举,集中体现了“商丘好人”的形象,展示了商丘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用真实感染人、打动人。李学生最后的一跳,是真善美的集中升华和爆发。正能量的感染力,最终会打动观影者。

日报评论部主任胡绪泉:

电影中的李学生与富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不同的操守,不同的结局,有现实中的碰撞,有艺术上的冲突,感人至深,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

电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电影《李学生》再次唤醒了日晚两报编辑、记者对13年前那段时间的记忆,也为两报采编人员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报业集团总编辑郭文剑:

13年前,为了报道李学生,我们经历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在这次报道中,我们的编采人员也展示了强大的奉献精神和团队作战能力。因为对李学生的报道,对我们产生了很多延续至今的影响。现在,我们依然坚持对“商丘好人”、对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不论天南地北,只要有“商丘好人”出现,我们的记者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为这次报道,晚报还提出了“好人好报”的口号。李学生的精神也注入到日晚两报群体,成为鼓舞大家的精神源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铭记这份感动,去发现、宣传更多的“好人”典型,用我们的笔墨和镜头更好地展示“商丘好人”形象,感染更多人向他们学习。我们也要保持初心,不忘本心,更加坚定地坚持对正能量的颂扬,并以此为契机,把“商丘好人”品牌进一步深化、提升,尽到媒体职责。

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浩哲:

在对李学生事迹的报道中,体现了我们的媒体速度、媒体力量,也形成了影响日晚两报至今的拼搏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进一步学习李学生精神的同时,媒体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抓住核心,坚守初心,静下心去做新闻,做好新闻,从自身上去发掘潜力,抱着感恩的心去努力工作,坚守新闻媒体的主阵地。(综合信息来源:京九晚报)

[责任编辑:赵香华]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