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才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哪些城市获益最大?
2018年04月11日 11: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抢”人才重塑中国经济版图820万!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刷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一场场求贤若渴的“抢人”大战席卷全国。“聚天下英
原标题:“抢”人才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820万!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刷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一场场求贤若渴的“抢人”大战席卷全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频出现在各地主政者的人才“宣言”中,这场“抢人才”大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燃起点点星火,呈现燎原之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被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事实上,中国城市之间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才暗战早已拉开序幕,并在持续升温。透视人才大战的背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李侠认为,这一轮城市区域间的人才争夺战,将直接决定未来各城市、区域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位置与影响力。
新一线城市迎来“换道超车”机遇期
经过40年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北上广深”是公认的一线城市,而准一线或二线城市的名单不断更迭,一些新经济快速集聚的城市被称为“新一线城市”。
2017年6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称,中国东部和中部一体化趋势明显,中部地区GDP规模相对较大的各省区中心城市快速发展壮大,带动了中部地区的崛起。从西部地区来看,部分城市常住人口增速明显加快,比如成都、西安、贵阳等。
无论从GDP规模分布,还是从人口增量看,“准一线城市”不再局限于东部长三角地区,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等,近年来新崛起的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以及位于西部的成都、西安、重庆等也都加入到“新一线”城市的争夺中。
这是中国用“新四大发明”领跑全球的新时代,信息鸿沟被逐渐“抹平”,高铁拉近了城市间距离,准一线和二线城市看到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人才被视为区域竞争中最宝贵的财富。
从武汉2017年初提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到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从郑州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并实施“海底捞式”落户服务,足见揽人心切。
“战火”在城市间快速蔓延, 一向处于人才高地的北上广深也放下身段,加入战局。北京、上海这两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巨无霸”城市,旨在通过锁定尖端人才,巩固其一线城市的领跑地位。
如此阵势下,一些尚未出手“抢人”的城市坐不住了,河北省石家庄“火线”入局,频频放招。
“这场人才大战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李侠说,眼下中国城市间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人才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分布显现出马太效应,“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可以直接跨越某些阶段快速发展,各地方主政者意识到,一旦错失这拨儿人才,未来10年很难再有翻盘的机会。”
二线城市刷出存在感成最大获益者
多年来,人口整体流动趋势主要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从经济不发达省份流向经济发达省份。
随着力度空前的落户政策推出,人才开始向中西部聚集。西安公布了惊人的数字:一天迁入落户超过8000人。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的武汉,连续多年毕业生中2/3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而2017年,武汉市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6倍,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留住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砝码。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导傅利平说,“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加重要。”
在她看来,不同以往“掐尖”的人才大战,这一次各地争夺的重点放在青年人才上,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经历了40年高速发展,如今到达了一个拐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且老龄化问题严重。
2016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10.8%。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与此同时,新的历史时期,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下,资金、土地等要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而在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人才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些转变都需要大量的、多层次的人才来支撑。”傅利平认为,抢人才大战的实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内驱力所致。
李侠从事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研发投入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如今越来越多城市为人才取消了门槛,这种开放会使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对西安、武汉等城市而言,力度空前的人才新政无形中给城市打了最好的形象广告,“体现了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尊重和开放的姿态。”
他认为,这类二线城市是这轮人才大战的最大获益者,刷出了城市的“存在感”,“人来了就能产生消费,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到来,将是带动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
一哄而上抢人才要避免“人才政策烂尾”
各地人才大战日趋白热化,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不能留下,会不会“中看不中用”,这些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
政策同质化,长期以来是人才政策的通病。五花八门的“人才计划”背后,送户口、送钱、送房子始终是绕不开的“老三样”法宝。傅利平认为,让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愿意扎根,需要软硬件环境兼备,“现在大家拼的,基本上还都是硬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软件”。
实现梦想和价值的可能性,是人才扎根需要的软环境。傅利平说,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软环境的要求更高,“比如平台够不够好,地域文化与自身发展是否匹配等因素”。她认为,好的人才政策需要配套落实,“否则人才最终还是会走。”
她提醒,人才培养是个长期过程,“要注意政策的延续性,不能短视、短利。”
作了十几年人才引进工作,天津高新区人社局副局长、人才中心主任薛晓辉注意到,近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年轻化,学历越来越高。她见过不少辞去海外高薪带着积蓄回国创业的人才,“比起钱,他们更看重这个地方的产业基础,各种政策的兑现率,行政服务的便利性。除此之外,也极为看重医疗、教育、交通等配套环境。”
李侠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从人才个人角度而言,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流动的首要驱动力量,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制度环境的宽松与公平、公正,以及适宜的文化环境。利益价值最大化不单单是指经济收益,还包括能力与潜力释放的最大化。
李侠认为,各地的人才政策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最适合当地的人才,才是最好的人才。否则,对于投入的资源和人才本身来说都是浪费。”
由于人才政策的同质化,其产生的效力也会损失。李侠提醒,一哄而上的抢人大战,往往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要避免人才政策“烂尾”,要看各地承诺的落实力度、决心和效果。
就一个国家而言,一定时期内,人才的存量是一定的,争抢的结果必然使得人才的价码水涨船高。
今年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谈到各地争抢高端人才“急红了眼”:有人出1000万元,我就出2000万元,造成不同地区高校之间靠抬价互相挖角的现象。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也有学者认为,人才流动属于正常现象,“应该交给市场”。
南开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涛认为,从整体来看,人才流动,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有益的。而要形成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性环境,当务之急是对人才评价机制进行反思和改革。
这场人才大战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给僵化已久、备受诟病的户籍政策松了绑。李侠说,人才流动将带来资源要素的重新流向,给改革注入一剂强心针。各地人才新政的成色与人才“用脚投票”的成果,无疑将绘制出中国未来经济版图的新样板。(记者胡春艳)
[责任编辑:王聪儿]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网罗天下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