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河南省政协委员李花:让河南地方文化基因“代代传”


来源:东方今报

在省政协委员李花看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宝”的一部分,却常常处在被忽视、遗忘的角落。

原标题:省政协委员李花:时尚起来美下去 让河南地方文化基因“代代传”

地方文化,毋庸置疑,是指在特定地域内长期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有的当地文化。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那么,对于文化大省河南来说,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厚重的河南地方文化?

优秀而“孤独”的非遗文化亟待保护与拯救

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系列节目在青少年当中掀起了“国宝热”,这些节目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在省政协委员李花看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宝”的一部分,却常常处在被忽视、遗忘的角落。

据她讲,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14个种类148项,其中有音乐、美术、曲艺、民间文学、民俗等,第二批囊括有10类129项,第三批10类95项。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分布于各地还未整理入卷的非物质文化民俗,这些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丰厚的文化财富,更是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文化、道德、政治资源。

但是,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靠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遭受冷落与遗忘,石刻、编制、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虽存在一定的市场,但并未形成规模,再者受到现代生产方式与艺术形式的冲击,绝大部分已濒临消亡。河南民间舞蹈,其中包括传统的花轿舞、八仙人、青皮吼等,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经费所限,大多已走向自生自灭的境地,采取多项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已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部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极少,这样的认知观念不利于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数字化“活”起来火起来

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光大,李花建议青年志愿者参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拯救、保护和传承工作。

她表示,教育系统可以动员学校去挖掘更多喜欢传统艺术的青年志愿者加入队伍,走访身边的非遗技艺,尤其是那些面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安排志愿者自愿报名学习。同时,志愿者们可通过多媒体新技术,让非遗技艺“时尚”起来,转换成数字资源后将更有利于保护和推广。

“青年志愿者可通过电子商务、手机APP搭建非遗产品销售平台,打造‘非遗电商’的全新模式。”李花表示,这样可以打通整个非遗产业链,促进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永久魅力+时代风采” 河南地方文化很有“范儿”

非遗是河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河南的现代地方文化也绝对值得称赞。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在2017第五届“媒体公益与社会责任”研讨会上,阿里巴巴发布了全国天天正能量大数据:自2013年7月天天正能量项目启动以来,截至4月1日,在已进行的天天正能量全国评选中,河南以正能量人物获奖172次,成为“最具正能量省份”,连续多年位居各省份之首;省会郑州成为“全国十大正能量城市”之首。

“提起河南,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大批全国知名的河南企业、河南品牌、河南名人、河南英雄、河南正能量。”李花表示,这些都是河南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现在河南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大,亮点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影响越来越好,一个充满生机、正在崛起的新河南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地方文化进课表校园设“河南节”咋样?

河南企业、河南品牌、河南英雄、河南正能量……在李花看来,这些都是河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中小学河南地方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奠基工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的养成工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她建议,在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出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河南地方文化教育也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同时增加其在中招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当然,除了纳入课表,如何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领略河南文化的内涵?“推广‘河南节’校园活动。”李花表示,

“河南节”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们不仅能亲身领会河南文化之美,还能让他们感受当代河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风采,文化入脑入心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也更有利于河南文化之美代代相传。(记者 高冬丽/文 袁晓强/图)

[责任编辑:邓呈娇]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今日看点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