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又称莲,属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肥大,有节,中间有一些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相连。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兼具药用价值,深受中华民族人民的喜爱。
新郑市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地下水位浅,土壤中性,且京广铁路以东多沙丘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9.1%,非常适宜莲藕生长。
新郑莲藕,种植历史可追溯至2700年前,依托新郑市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处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地下水位浅,土壤中性,非常适宜莲藕生长),自古以来都盛名在外。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春秋时期郑国青铜礼器“莲鹤方壶”便是明证之一;《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也印证了新郑莲藕的历史悠久。唐朝时期新郑地区盛产莲藕,境内四条主要河流之一、纵贯全市南北的“莲河”便因此得名。
新郑莲藕,表皮洁白细腻,食用滑嫩爽口、清脆甘甜、纯净无渣、芳香甘醇、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C、微量元素铁、膳食纤维及多种优质蛋白质,可以烹、炒、炖、煮,还可制成藕粉和各种花色点心,具有益寿、延年、安神、降压、止泻、瘦身等功能,据《食疗本草》记载:“藕,主补中焦,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寒,不饥延年。”《本草纲目》记载:“夫藕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新郑莲藕是新郑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创造出以提高单位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合理开发利用“三荒”(荒岗、荒沟、荒坡)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目标,选择在远离城市和工矿区无“三废”污染源的沙岗地上,建造砖混结构的储土、蓄水池,利用深井洁净水灌溉的莲藕栽培新模式,生产出的莲藕具有无污染、产量高、品质好、表皮洁白鲜嫩、口感细腻脆甜、食用纯净无渣、节约水肥资源、延长生物链条、易于调控栽培、综合效益较好等特点,与我国南方及当地传统莲藕生产方式相比,可节水60—70%,产量及效益则增加了1倍。由于大大提高了单位水量的经济效益,又称“节水莲藕”。发展节水莲藕是一项能的富民项目。是顺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创举。
新郑莲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分产业起步、大面积推广、综合开发三个阶段。目前,新郑已在“鄂莲2号”、“鄂莲4号”的基础上,培育出“新莲99-1号”、“新莲99-2号”等优良品种。这些优良品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节约水。藕池种植与正常河道自然生长相比较,能有效控制莲藕生长期内的用水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灌溉农作物相比较,硬化藕池不漏水,而沙质土壤不储水,硬化藕池亩均需水量低于农作物的灌水量;从吨水产出效益比较,节水莲藕的吨水产出效益高出常规作物的十几倍。被郑州市蔬菜办命名为“节水莲藕”。二是产量高。新郑莲藕种植主要采取人工池塘栽培模式,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产值是普通农作物的8—10倍。随着节水莲藕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新郑东部沙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降雨量比过去明显增加,空气变得清新湿润,白鹭、白鹤、野鸭等水鸟飞来栖息繁殖,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休闲、娱乐、观光,也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家等前来采景写生。
好的产业孕育出好的品牌。2011年,“新郑莲藕”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目前以和庄镇为中心的莲藕生产基地面积达3.2万亩,年产量1亿公斤以上。新郑已逐步成为北方莲藕蔬菜集散地,被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北方莲藕良种繁育基地,国内莲藕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发展节水莲藕已成为一项富民、强民工程,是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