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河南】任是猩猩血未加 道地药材卫红花

【品味河南】任是猩猩血未加 道地药材卫红花

“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轻罗莫相贵,古人崇俭诫奢华。”这是唐·李中的一首咏物诗,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色彩与广泛用途。诗中的红花,又名黄蓝、红蓝、红蓝花、草红花及红花草,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药材之一,入药主要是其干燥花,形态上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药性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古代流行利用红花的红花素浸入淀粉中,做成胭脂供贵妇人享用。据《本草纲目》记载:“按伏侯中华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古人采用“杀花法”提取红花色素将织物染成“真红”色,此染色法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到日本等国。为了红花染色的长效性,古人制成“红花饼”保存,在宋元时期之后得到了普及推广。

红花原产西亚和地中海沿岸,西汉时由张骞引种到我国,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卫辉市红花栽培历史悠久。卫辉市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西汉高祖二年始设置汲县,三国时期属魏地(公元220-265年),明代改汲郡为卫辉府,清代沿续为卫辉府。历史上卫辉府的红花、怀庆府的菊花、彰德府的棉花被称为“豫北三花”,而卫辉府的红花被誉为“卫红花”。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对卫辉卫红花的种植记载:“张骞得种于西域,今魏地亦种之”。据清康熙36年(公元1697年)《汲县志》和乾隆20年(公元1755年)《汲县志》记载,从明洪武年间至清乾隆年间红花种植甚多。据《河南通志》记载,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的河南特产中药材50余种,其中就包括卫红花。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卫红花作为河南优质药材参展,受到了各国药商的好评。

红花的花中含有丰富的红花黄素、红花苷、红花素、红花醌苷及新红花苷等黄酮类、木脂素类、多炔类等成分,红花籽含油量35-47%,其中含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维生素、甾醇、蛋白质等成分。红花籽油具有降低胆固醇、稳定血压、增进体质、促进微循环等作用,是比大豆油、棕榈油品质还高的食用油。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把红花籽作为一种药、油两用作物,列入《生产年鉴》。

卫辉卫红花因其“量高质佳,蕊长色红,手抓油润,劲攥不折,药香扑鼻”的特点,历来备受医药家推崇。其干燥花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据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定点药材检测机构——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结果显示:卫辉卫红花浸出物34.3%~36.7%,羟基红花黄色素A1.1%~1.3%。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卫辉卫红花籽的测定:卫红花籽中含亚油酸74.74%,油酸16.60%,棕榈酸6.10%,总黄酮270 mg/100g,胆固醇28.4 mg/100g,维生素E 15.7 mg/100g。

卫辉卫红花的优良品质是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分不开的。卫辉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的北岸,该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8℃,年均日照时数2446.9小时,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无霜期209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土层深厚、砂质土壤,非常适合卫红花的生长。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卫辉卫红花优良的品质。

近年来,当地高度重视卫红花的种植发展,充分利用山区丘陵的地理优势,注重解决卫红花种植管理中的问题,卫红花种植面积得以迅速扩大。每逢五、六月份卫红花盛开季节,花色由黄至红,色彩鲜艳,景象蔚为壮观。2010年,“卫辉卫红花”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相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卫辉卫红花”这一花中奇葩,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与喜爱,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