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河南】人间“仙草” 凤泉薄荷

【品味河南】人间“仙草” 凤泉薄荷

凤泉薄荷,具有“茎杆粗壮、枝叶繁茂、叶色豆绿、叶片肥厚、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药用效果好”的典型特征,在凤泉当地老百姓中素有“消炎止痛一饮停”的美誉,被誉为“人间仙草”,于2011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

薄荷,清气芳香,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薄荷味辛、性凉,无毒。” 薄荷辛凉,发汗解热,以叶煮茶,可治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炎、牙床肿痛等症。用叶揉碎敷于患处,可治神经痛、皮肤搔痒、皮疹和湿疹等。长期做菜生吃或熟食,能祛邪毒,除劳气,解困乏,使人口气香洁,还可治痰多及各种伤风。此外,煎汤洗可治膝疮,榨汁服可去风热及口齿诸病,捣成汁含服去舌苔苦涩,用叶塞鼻,止出血,还可治蜂蛰蛇伤等作用。

凤泉薄荷,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南宋时期,岳家军抗金北上,兵至新乡,时值酷暑,烈日难当,众官兵口干舌燥,萎靡不振。岳飞大忧:“如此疲军,何以抗金!”正焦虑时,一老叟率众百姓担茶慰军。此茶望之醒目,闻之清神,饮之沁人心脾,毒暑全消。岳飞大喜,问老者:此为何茶?老者答:取城北凤泉之水,焙泉边薄荷为茶,此茶名为凤泉绿。岳飞大笑:有此神物助我,何愁金兵不破?随即挥军北上,尽破金兵。凤泉绿由此名声大振,成为茗中佳品。明正德元年(1506年)知县储珊、儒学训导李锦编纂《正德新乡县志》(凤泉区当时属新乡县管辖),为新乡县现存的第一部县志,该志第十八页记载“药类:薄荷、瓜蒌、茯芩、栗谷、枸杞子、透骨草、半夏、车前子……”。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知县赵开元修、畅俊纂《新乡县志》(凤泉区当时属新乡县管辖)第十八卷第659页记载:“为香附、为兔丝、为蛤粉、为艾、为薄荷、为瓜蒌……”。以上史实充分说明了凤泉薄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凤泉薄荷,它的独特品质来源于天然生态环境,主产地属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是连接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域内为冲洪积形成的洪积坡倾斜平原,土壤为褐土和黄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厚,质地偏粘,肥力较强,通透性好;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型气候,热量充裕,雨水充沛,水质良好;年平均日照2382小时,平均气温14℃,无霜期211.7天,年平均降雨量617.8 mm。区域内无污染源,非常适合薄荷生长。据测定,每100 g薄荷含蛋白质6.8 g、碳水化合物36.5 g、脂肪3.9 g、膳食纤维31.1 g、灰份12.1 g、胡萝卜素0.7 mg、核黄素0.4 mg,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2、C、E、和微量元素铁、锰、钠、锌、铜、钾、磷等。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凤泉薄荷含维生素C 538 mg/kg、钾3.46 g/kg、铁21.1 mg/kg、粗纤维0.76%。

由于薄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新乡市凤泉区种植薄荷从未间断,并保持着一定的种植面积。特别是近年来,凤泉薄荷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加工工艺和水平不断提升,翟记薄荷茶制作工艺被确立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凤泉薄荷”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为发展壮大凤泉薄荷这一历史特产,新乡市凤泉区以“树立凤泉特产品牌、实施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打造绿色食品精品、提高农业效益”为己任,带动发展了3000多亩薄荷生产基地,亩产值可达5000多元,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应优质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包装品牌的“五统一”管理模式,通过源头控制,确保产品品质,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山东、海南、湖北、新疆等20个省市。

目前,凤泉薄荷正以其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品质、独特的加工工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的信任和称赞,当地农民薄荷种植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日益显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凤泉薄荷会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为凤泉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