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
疫情防控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居家隔离、就地过年的你
做好防护、齐心战“疫”的同时
一颗要去大好河山打卡的心
是不是也时刻蠢蠢欲动呢?
这次青春寻访的第一站打卡地
是林州人工天河——红旗渠
它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是百万林州人民自力更生、
拼搏奋斗的鲜活写照
也是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什么是红旗渠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干旱缺水的生存环境,仅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山头1250座,架起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历时十年,在巍巍太行山的绝壁上,开凿了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据计算,如果把修建红旗渠挖砌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石墙,其长度可纵贯祖国南北。因此红旗渠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地球的蓝色飘带,中国的水长城。
红旗渠故事
现在最系统最直观地了解修渠历史的地方就是红旗渠纪念馆,它建筑面积6300余平方,布展面积2950平方米,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传承红旗渠历史的展馆。早在红旗渠修建前的1436到1949年间,林州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这个惊心动魄的字眼出现了5年次。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九年的除夕夜,新儿媳因打翻一桶水而羞愧自杀,桑老汉一家只能埋葬尸体然后踏上逃荒路。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泪,干旱缺水留给林州人的就是这样一幅幅悲惨的历史图景。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当初的设想不适合实际情况,很多地段的渠线产生了严重偏差。3月,林县县委召开了盘阳会议,重新调整了修渠路线,并把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在修渠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任羊成就是其中一个,为了确保施工安全,他组成一支12人的除险小队,腰系绳索手握除险钩,穿梭在悬崖峭壁间,用钩子把松动的险石除掉,头上是不断下落的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即使如此,还是有81位修渠民工血洒太行,为伟大工程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年龄最大的已到花甲之年,年龄最小的才17岁。
走进青年洞
廊桥是青年洞景区入口标志性建筑,整体设计为一条曲线形的红色飘带,犹如盘龙链接浊漳河与红旗渠。跨过廊桥来到渠边,屹立的雕塑重现了修渠人员当年的英姿,盆面测量法更是彰显了人民的高超智慧,看到老炮眼总会想到修渠时的英雄人物“常根虎”,他被人们称为“神炮手”,哪里有危险的瞎炮、哑炮,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除了常根虎一样的烧炮队员,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打钎的现场表演展现了铁姑娘的钢铁一般的意志,旁边的崖壁上还有凌空除险表演,重现当年修渠人员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就夜宿在崖间,喊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人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的口号,就这样开凿了一个又一个的隧洞。最为出名的当属青年洞,300名青年在最困难的时候凿通了隧洞,故起名“青年洞”,崖壁上的洞名是1973年由郭沫若题写。另一旁的“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则是由江泽民于1996年6月1日视察红旗渠时题写。洞长616米,高5米,宽6. 2米,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总干渠上最长的隧洞。
传承红旗渠精神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老一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年轻一代也毫不逊色,积极学习红旗渠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希望之花一定会绽放在不久的未来。
青年洞
廊桥
红旗渠纪念馆
红旗渠分水苑
红旗渠人物雕塑
步云桥
人工天河
(来源:“红旗渠旅游”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