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寿之乡 打开长寿锦囊
河南
河南 > 地市 > 驻马店 > 正文

走进长寿之乡 打开长寿锦囊

悲欢离合人生路,阴晴圆缺都是歌。百年岁月沧桑,总有几多风雨,几多泥泞。

今天讲述的是104岁的刘胡老人,她笑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把皱纹缝成了花,把百年过成了画,把日子过出了幸福的模样。

百岁老人刘胡:命运多舛不低头  温良厚道结善缘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西平县重渠乡武海村,探访104岁的刘胡老人。

踏入重渠乡,映入眼帘的是拔节疯长的庄稼,回荡在耳畔的是此起彼伏的蝉鸣,蝉声伴着夏风,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动人的故事。重渠乡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境内有距今五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属省级文保单位。遗址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9米,面积7500平方米,文化层在两米以上,文物埋藏丰富,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游览胜地有仙女池,传说是玉皇大帝七女儿的洗浴地,池水清澈见底。那美丽的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神话故事,一直在重渠民间流传,吸引着一代一代重渠人。

逢凶化吉百年过 福大命大好运连

记者来到刘胡老人家中时,老人正在休息。

“啥?有人来看我?”正在午休的刘胡老人听儿媳妇这么一说,连忙坐起穿好衣服,然后移步客厅,看到陌生人来访并不拘谨,而是拉住记者的手便聊了起来。

“我是摊上了一个好儿媳妇,端饭、洗澡、倒尿盆……这些年全摊在她一个人身上。”说起儿媳妇的好,老人如数家珍,一点不糊涂。

刘胡老人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武进功,前些年生了一场病留下后遗症,需要媳妇照顾;小儿子叫武进孝,在三门峡打工,每个月寄钱回来。眼前照顾老人的中年女子叫杨银香,今年58岁,湖南怀化人,是小儿媳妇,也是奶奶口中的好儿媳妇。

百岁老人刘胡:命运多舛不低头  温良厚道结善缘

“不光是俺照顾得好,关键是俺妈的命大。”听到婆婆夸自己,杨银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给记者讲述了老人家几次逢凶化吉的故事。

疫情期间,刘胡老人也未幸免,高烧直达42度,已经有点烧糊涂了,口里喃喃自语,谁也听不清她要表达的是什么。 “都101岁啦,这可不敢开玩笑!”杨银香心急如焚,用湿毛巾一遍遍地敷婆婆的额头降温,同时又赶紧找车把母亲送进医院精心照顾。“烧糊涂”三天后,老人康复了。看到婆婆睁开双眼,神志逐渐清醒,疲惫不堪的杨银香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紧紧地抱着婆婆喜极而泣。

还有一次,婆婆和家里的小孩儿不慎煤气中毒,家人发现时婆婆已身体僵硬,唯有胸口有一点点余温,杨银香大惊失色,连忙找来家人把婆婆放在通风的地方不停呼喊。“妈,你醒醒;妈,你睁睁眼;妈,你动一动啊……”伴随着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老太太竟慢慢睁开了眼睛。

让杨银香记忆犹新的还是去年的阴历腊月十七,自己发好了面准备蒸馒头,因为有事耽误没能及时回来。虽然儿媳妇早已不让婆婆做家务了,可是刘胡老人心疼儿媳太累,想趁儿媳妇不在家时偷偷把馒头蒸了,烧火时不慎弄掉了正在燃烧的劈柴,一时厨房狼烟滚滚,老人家危在旦夕。

“刚好这时,邻居家一个小孩儿玩耍路过,小孩儿好奇地扒着门缝往里望了望,发现老奶奶也扒着门缝无助地向外张望,她的脸上已经烧了很多血泡,喉咙里也发不出任何声音……”杨银香说,四目相对,小孩儿吓得哇哇大哭,哭声惊来了邻居,邻居火速搬来了梯子翻墙入院,就这样,老人家103岁时又捡回一条命。

采访中,记者都听得惊心动魄、手心出汗。

善解人意多和蔼 温良厚道邻里赞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这里被一个一字不识的百岁老人解读得淋漓尽致。

和老人的侄媳妇聊天时,老人的儿媳妇在院子里照顾小孙子,可能不想让儿媳妇听到吧,刘胡老人轻声对记者说:“我这身体哪儿都好,就是最近眼睛要哭瞎了!”

“因为啥?”

“俺的孙子和孙媳妇离婚了,俺那个孙媳妇可好了,我可舍不得她!”老人家一说,眼泪又要掉下来。

“现在的年轻人,啥事都听话,咋这事就不听话呢。俺儿媳妇怕我操心,不让我提。可我能不提吗?晚上一睡觉躺在被窝里就想哭……”老人说。

“俺那个儿媳妇人很好,对俺婆婆也很好,婆婆耳朵上的助听器也是孙媳妇买的呢!年轻人的事儿,让他们自己做主吧!”刚回到客厅的杨银香听到婆婆还在为这件事伤神,连忙安慰婆婆。

善解人意的老人,总是记挂着亲人的好,总在为子孙后代操心,又总顾及着身边人的内心感受。正如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不论世事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像刘胡老人那样,善解人意、并把亲人的好记在心间。

百岁老人刘胡:命运多舛不低头  温良厚道结善缘

这时,听说有记者采访,老人家的侄媳妇张多闻讯赶了过来。说起刘胡老人的好,她的嘴像竹筒倒豆子,有点停不下来。

“我记得‘758’发洪水后,她抬着筐里的泥一路小跑;我记得在她80多岁时,还挑着大粪往地里上庄稼;我还记得每到晚上,她还坐在灯下给家里的孩子们一针一线做棉衣……”张多也是77岁的老人了,说到动情处,眼里泪花闪烁。她从家里拿来了老人家90多岁时给小孩子们做的棉衣棉裤,用手不停地摩挲着,感受着衣服上的温情和温度。

“我们忙了一天后总喜欢到我婶家串门子,和她拉拉家常,俺婶会拿出刚蒸的馒头一定让我们吃,或者刚掐的芝麻叶让我们带回去,总之她家里有啥好吃的,自己不舍得吃,也要让我们吃。”张多深情地望着老人,老人家的好处说不完。

张多告诉记者,刘胡老人非常善良,当姑娘时很泼辣,晚上躺在院子里不盖衣服就能睡一夜,有时候躺在麦秸窝里也是一宿,天为被,地为床,也可能因此锻炼了她良好的体能。嫁到这里后常把娘家的东西带过来,分给左邻右舍,邻居的小孩儿没人照顾,也是她照顾……现在一个叫丁献民的邻居,还一直感念老人家的恩情,每次从外地回来,一定会来家看望老人,并送上一个大红包。

天然美食养脾胃 敬老爱老润心田

“你别光听她们说,她们待我才好呢!”看到邻里亲人一直夸自己,刘胡老人忍不住了。

“怎么好?让我听听!”

“一做改样的饭就端给我!”老人家重复道。

“啥是改样的饭?”

“咸豆腐脑和粉浆面条,俺婶一辈子没吃够。”张多说。

百岁老人刘胡:命运多舛不低头  温良厚道结善缘

西平芝麻叶豆腐脑历史悠久,清代和民国时期已经成为当地名吃,在集市、庙会上畅销红火,口感咸嫩、味爽可口。

据资料显示,清代易学大家西平嫘祖镇邵湾村有一位名震朝野的知名人士,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名叫邵宝华。他从小爱吃豆腐脑,天资聪慧,享103岁高寿。西平城北花马刘人张凤鸣,一日三餐不离豆腐脑,身强力壮,同治十三年还得中武状元。由此,西平咸豆腐脑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说法便从清代日渐流传至今。

据张多介绍,咸豆腐脑做法简单,但也很讲究:要提前在清水中泡好半小盆黄豆,黄豆既不能泡得太过,又不能泡得太轻,黄豆刚刚膨胀饱满的时候做饭最佳。

磨出来的豆浆,过滤后才能放在锅里用大火烧,小火烧,还需加入适量陈醋,边倒醋边用勺子沿一个方向慢慢搅动,这样块状的豆腐脑就在锅里形成了。

豆腐脑形成块后,再往锅里放泡好的芝麻叶、粉条,还要再加一些黄豆,稍煮片刻,再放小磨香油、十三香、盐等调料,一锅浓浓香香的芝麻叶咸豆腐脑就做好了。多样天然食材,多种口感体验。总之,无论从味觉上的享受还是从充饥、营养功能来看,豆腐脑是一年四季的绝佳美食,饱饱地吃上这么一碗,顿时让人脾胃身心俱暖。

刘胡老人爱吃的粉浆面条也是西平特色美食之一,其粉浆用豌豆泡泛后磨成,经过箩去渣,待浆水煮沸后,放入面条,让其被粉浆浸泡煮熟,使滋味入味后,再放入调味的花椒叶、小茴香、藿香、辣椒,一出锅那特有的香味就直入肺腑,令人垂涎欲滴,等面条稍凉后再食用,味道鲜美可口。若重口味的再配上一个蒜瓣子,绝!

豁达的心态成就敞亮的人生;敞亮的人生离不开“食养”。“食”,是生命的重要能量源泉。西平独特的饮食文化成为西平人长寿的重要密码之一。幸福是什么?对于刘胡老人来说,幸福在一日三餐的美食里,在花好月圆的美景里,在温良和善的性子里……

因担心聊得久了老人家的身体吃不消,记者起身告辞,老人家紧紧拉住记者的手说:“来了不喝杯水就要走?”多么热情又淳朴的老人,记者不禁心生感动。

悠悠岁月,百年沉香。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文气息浓厚的重渠乡,刘胡和众多长寿老人颐养天年,享受着西平长寿之乡各项养老政策给他们所带来的种种幸福。

孝老爱亲传佳话,移风易俗树新风。镇政府工作人员谭静告诉记者,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进一步弘扬“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倡导孝老爱亲文明风尚,重渠乡多次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尚、文明西平正能量”的主题宣传活动。志愿者们深入大街小巷在发放倡议书的同时,向群众讲述先进典型、身边好人等尊老孝老的道德模范,用案例引导群众树立尊老、孝老、敬老意识,并呼吁大家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建设中,积极树立文明嫁娶、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等各类意识,自觉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教,为家庭和谐稳定及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如今,重渠乡尊老爱老蔚然成风,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百姓安居乐业,人民添寿添福。西平,作为千年古县、文化之乡、嫘祖故里、酒香剑都、中国渔都,如今又添一张“中国长寿之乡”的亮丽城市名片。据记者了解,长期以来,西平人敬重自然,秉承美德,注重和谐,因此铸就独具魅力的“中国长寿之乡”。目前,西平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9岁,西平县委、县政府注重县域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养老机制的改善,使西平健康效益指标不断优化,康养医养产业日臻成熟,西平成了绵延长寿的乐土,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西平的“长寿密码”。“中国长寿之乡”的荣誉实至名归。“敬老爱老”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让西平成了最有活力的创新创业城,最具魅力的文明幸福城。(来源:今日驻马店 驻报全媒体记者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