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沟渠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更是乡村振兴的“水动力”。近年来,郏县着力构建的“五横十三纵”全域水网体系,通过科学调度,雨水经连通沟渠快速汇入河道,农田排涝难题迎刃而解。沟渠连通工程的实施,不仅补齐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域水系互联互通能力,也筑牢粮食稳产增收的安全“堤坝”。
6月26日,在郏县白庙乡赵庄村沟渠疏通施工现场,一台挖掘机正挥舞着手臂进行田边沟渠清障工作,几位工人也正挥汗如雨地铺设排水设施管道。在其他村庄已经完成清淤清障疏浚、岸坡整治工程的地方,涓涓流水绕田而出。这里曾经因缺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灌溉不便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恢复和增强了农村沟渠排水功能,极大提升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郏县白庙乡已连通斗渠、农渠19.6公里,整治坑塘8座、修缮桥涵13眼、以河流灌渠为脉络补源面积1.9万亩,惠及周边赵庄、谒王庄、邢庄等24个村庄。预计工程全部完工后将实现全乡自流灌溉全覆盖,灌溉效率提升40%以上,昔日“旱涝田”也将变为“稳产田”。
“以前每逢下大雨,俺这的庄稼地里都会形成积水排不出去庄稼总受淹。现在沟渠疏通之后,上游的水来得快,走得也快,排水也快,庄稼也不会受这内涝的影响了。郏县白庙乡赵庄村农户,赵俊奇说。
郏县地处中原腹地,位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作为河南省29个受旱县之一,长期面临水资源匮乏、传统沟渠淤塞、灌溉效率低下等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解决难题,郏县依托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政策优势,按照一村一张图、一乡镇一张图、一县一张图要求,紧盯“三沟四渠一坑塘”(田沟、路沟、村沟和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坑塘)重点,全面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整合,机制创新”组合拳,全面激活乡村振兴的“水动能”。
而在郏县白庙乡邢庄村,当地依托沟渠连通工程,通过引水入村,将废弃坑塘串联成9.5公里环村水系,不仅解决了上下游5个村、7000余亩农田灌溉难题,更打造出乡村生态景观带。
“近年来,我们借助项目资金,同时号召村民捐款,从广阔渠安良镇狮王寺村段埋设暗管引水至白庙乡冀麻庄村,随后河水由明渠流经邢庄村,环邢庄村一圈后流出,下游途经吕村、杨村、坡周村最终汇入肖河,这一圈下来9.5公里,有效新增土地灌溉面积7000多亩,不但滋润了农田、富余了坑塘,也美化了家园。”郏县白庙乡乡长,李静锐说道。
在项目建设中,郏县整合水美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提升等11个涉农项目,分区、分类补齐沟渠设施建设短板,推动“灌溉、补源、排涝”三大功能协同提升,结合全县辖区内18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累计投入1600万元,在128个行政村新修排水沟渠22.7公里,疏浚沟渠80公里,完成13条过境支流治理,累计治理河库沟渠达600公里,新建及整修溢流堰、农桥等配套设施158座,实现河湖库塘沟渠互连互通。
当前,沟渠连通工程让郏县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根本性转变。全县52.97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节水灌溉覆盖率高达6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20%。在2025年夏种期间,郏县完成46.3万亩农田抗旱浇灌,播种玉米、花生等作物46万余亩。
如今,郏县三分之一村庄实现“以水绕村、以水靓村、以水活村”,紧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灾害防治。以河南省农村沟渠连通整治3年行动为契机,深化“水利+”融合发展,让“清水润田、沟渠相通”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标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迈出更坚实步伐。从“望天收”到“旱涝保”,从“土渠淤”到“活水润”,郏县全域水网建设疏通了农田水利“毛细血管”,激活了乡村振兴“源头活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郏县县委宣传部 作者:李军辉 鲁振宇)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