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平原,一所以“矮抗58”小麦改写中国粮食版图的高校,正将科研育种的精准基因注入人才培养,河南科技学院以“四化”就业体系为骨架,以产教融合为血脉,以“1233”导师制为神经,织就一张覆盖学业、就业、职业的立体育才网络,涌现出国家电网技术骨干、西部计划志愿者、福布斯精英等多元成才样本。
学子图谱:从荆棘小路到星辰征途
凌晨五点的校园还浸在墨色里,机电学院大四学生韩佳林已轻手轻脚起身。给高位截瘫的父亲翻身擦洗后,他匆匆咬了口馒头奔向实验室,那里有等待调试的电路板,也有他考入国家电网的梦想。四年来,这条从出租屋到教室的这条小路,被师生们用温情铺成坦途,学校为他减免学费,导师手把手指导写代码设计电路,辅导员跑遍学校周围一间一间帮他筛选出租屋。
“这孩子的坚韧像咱们的‘矮抗58’小麦!”就业指导中心冯霞教授翻着韩佳林的成长档案感慨。这位深耕就业育人23年的老兵,刚以“6C+6E双循环就业能力模型”拿下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且承担“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林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评价模式研究”“新发展格局下应用型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等项目,从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出发,以“研究者”的深度、“教师”的温度、“指导者”的力度,为高校就业育人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机制创新:“1233”导师制激活育人“神经末梢”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不是口号。专业教师+企业高管+驻村第一书记+抗美援朝老兵组成“1+X”导师团,思想、学业、生活、就业形成四维联动;四年一贯制跟踪、“一人一册”档案动态更新,商科实训基地等五大平台支撑个性化培养;精准滴灌,为“带母求学”的祁晓岩定制勤工方案,助田志伟创业登福布斯精英榜,引李真扎根广西基层。
从韩佳林带着高位截瘫父亲考入国家电网,到文婉宁携20余项荣誉奔赴新疆;从田志伟的创业公司入围全国百强,到李真在钦州乡村书写“第一书记”篇章,河南科技学院的育才实践揭示着,当科研攻坚的硬实力、师资队伍的软实力、制度创新的巧实力深度交融,每一粒种子都能找到破土而出的最佳路径。
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老校,正以“育种精神”培育新时代栋梁。在这里,麦穗低垂的谦卑与机械臂昂首的锋芒相映成趣,扎根大地的坚守与仰望星空的创新,共同写就一份关于人才成长的河南答卷。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