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光闪烁的救护车风驰电掣,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科内,病人和家属手持单据匆忙奔走,医护人员脚步匆匆,在诊室与病房间穿梭忙碌。他们凭借精湛的诊疗技术,坚守在抢救一线;用无微不至的关爱,诠释着医者仁心;他们通过“健康走基层”活动,将急救知识播撒在豫东大地。这就是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护团队,作为商丘市临床重点专科,他们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从不松懈,为挽救生命全力以赴。
七十余载破茧成蝶,实现从“小诊室”到“A级急救中心”的华丽蜕变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创建于1953年,初具雏形的急诊科条件简陋,一间小诊室、人员匮乏,仅能进行简单清创、包扎和转诊。1987年,医院真正意义上的急诊科成立,一支由7名医生和15名护士组成的医护团队开始承担起更多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但当时仍需各专科医生轮流支援,急诊科如同急症患者的“中转站”。
1995年是关键转折点,医院在急诊科基础上成立急救中心,不断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历代急诊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构建起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病房和观察室等一系列完备的急救单元,随后又增设急诊外科病房,持续优化急救流程,完成了由急症患者“中转站”向以抢救急危重症为中心的独立专科的转变,大大降低了急救患者创伤死亡率和致残率。
2025年1月8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通过“商丘市A级院前急救站的验收,正式加入商丘市120急救网络。这标志着其急救水平达到新高度,成为商丘市首个A级急救站,也是豫鲁苏皖结合部规模最大的急救中心。
目前,急救中心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拥有商丘市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备、布局最合理的急诊抢救室,急救中心床位103张,急诊留观床位20张,抢救单元11个,医护人员153名,担负着豫东地区3000多万人口的院前急救及危重病人医疗急救任务,年急诊量达16万人次,年危重病人抢救达1.5万人次,抢救成功率高达98.62%。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充分展现出现代急救医疗“及时、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极大提升了商丘地区急危重症的预防、诊治和康复水平。
创新“上车即入院一站式救护”模式,畅通生命绿色通道
“急诊科是一个24小时向公众敞开的守护生命安全的窗口。”商丘市第一人民医务部副主任、急诊科负责人姬卫东这样描述急诊科。
“3分钟出车、上车1分钟内联系患者,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紧急状况。我们曾经接诊一名26岁小伙子,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常规的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后血氧饱和度持续不升,生命危在旦夕,我们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急诊重症ECMO小组成员第一时间赶到予以ECMO治疗,整个上机过程不到20分钟。上机后大家加班加点,专人专职看守护理,并给予血液净化、床旁气管镜等综合治理,经过三天两夜的积极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这得益于急救中心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上车即入院一站式救护”院前急救新模式,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共享,通过信息采集技术实时采集救护车内相关医疗设备监测的患者生命体征参数,并传输至医院端,为院内专家远程协助指导院前救治以及提前准备院内抢救方案、资源等提供依据,协调开启院内绿色通道。
急救中心构建的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手术、急诊ICU、急诊病房无缝衔接的“五位一体”大急救体系,打破了院内救治壁垒,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以急诊为平台的MDT模式,使得多学科主动参与、有效联动、团队协作,有力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依托“五大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内急救体系全覆盖
姬卫东介绍:“我院通过整合院前院内、影像、外科、内科、介入等专科力量,大力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形成了多学科协同一体化急救体系,为急危重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救治窗口,有力促进了医院在院内外、多学科协同诊疗方面能力的提升和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提高。”
该院胸痛中心成立于2017年4月,主要以心血管内科、急诊科等学科为后盾,按照国家胸痛中心建设标准,着力构建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进而优化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持续提高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水平,并于2019年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据统计,该院胸痛中心成立以来每年接诊急性胸痛患者1万余人,其中急性心梗手术800余台(例),患者进入医院至开通血管平均时间由最早的200多分钟缩短至不到70分钟。此外,还成功利用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了多例极高危胸痛患者。
该院卒中中心成立于2017年5月,为河南省三级卒中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构建了脑血管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和服务体系,融合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影像科和检验科等学科,可开展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支架下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颈动脉斑块剥脱手术治疗,实现了对卒中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卒中患者进行高效、规范地救治。2018年4月医院又成立了卒中单元病区,在急诊科开辟了卒中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制定了脑卒中规范化诊疗标准操作流程,极大缩短了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时间。2018年5月获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立了远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对复杂、疑难卒中患者的诊疗更精准、便捷、规范。
该院创伤救治中心,是豫东地区最大的创伤急救中心之一,承担着商丘市域及周边地区创伤急救的重要任务。2018年通过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验收,成为省级创伤中心。创伤救治中心以急诊创伤外科为主体,神经外科、胃肠肝胆外科、心胸外科、骨科、手足外科、泌尿外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等多学科参与、共同协作。针对涉及多个学科的严重多发复合伤,充分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开辟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有效提高了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承担着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全面实行妊娠风险分级管理,建立了危重孕产妇多学科会诊机制;对转诊的孕产妇实行动态综合会诊、评估与抢救。建立了商丘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信息共享平台,致力于为危重新生儿提供全面、高效、及时的救治服务,定期组织急救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保障了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的通畅。
“我们依托这五大中心的建设,开展了ECPR、CRRT、骨髓腔输液、镜下止血技术、床旁支气管镜灌洗技术、急性脑卒中溶栓、取栓、急诊PCI等一系列标志性技术,在心脑血管重症早期诊治、严重创伤急诊一体化救治以及孕产妇、新生儿危重症救治等方面能发挥显著优势。”
为救“急病”打造精英团队,以精湛医术为百姓构建更加坚实的生命屏障
外伤包扎止血、紧急心肺复苏,这是姬卫东对急诊科的最初印象。成为急诊医生后,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症状复杂多变,急诊人的核心能力就是透过复杂表象,了解疾病本质,快速找到病因,做出准确判断,和别的科室‘治病救人’理念不同,急诊科是‘救人治病’。”
姬卫东说:“急诊病人病情危急,瞬息万变,病人随时可能丧失生命。而且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教科书里没有的‘非典型’病例,患者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除了临床经验总结,只有不断的学习,锤炼出过硬的本领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保障。”
作为医院工作性质比较特殊的科室,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的场所,急救中心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诊医师必须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留置胃管、洗胃、留置导尿、深静脉置管,以及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床旁重症超声、呼吸机使用、深静脉穿刺、血液净化、心电除颤和起搏等急救技术。为培养年轻医护人员,科室不间断地选派优秀医护人员定期不定期到上级医院进行专科学习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自身专业技能。
因此,急救中心团队在全国急救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5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护理技能竞赛团队心肺复苏一等奖1项;河南省急救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市级技能竞赛一等奖8项等等。
“生命相托,分秒必争。”这支荣誉满身的优秀团队,不但传承了百年老院的优良传统,更是积极融入新时代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在以精湛医术挽救生命的同时,锻造急诊急救最精尖的力量,为区域百姓构建更加坚实的生命屏障。
积极履行公益责任,诠释“以患者为中心”理念
“我们时常会接收诊治各类“无名氏”患者”,急诊科护士长韩雪迎从事急诊工作25年,她表示,“称患者为“无名氏”并非不尊重,而是在接手患者时,我们对其基本信息一无所知。抢救这类患者时,医生面临的困难更多、风险风大,不清楚既往病史、有无禁忌症和传染病,但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而作为人民医院,为此类病人开辟绿色通道,并设有专门资金保障基础治疗,我们也责无旁贷。”
急诊科还成立急救知识科普团队,连续15年坚持开展急救科普知识进基层活动,每年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基层、社区、校园、乡村等20余次,采用多种形式普及急救知识,内容涵盖心肺复苏、AED的使用、海姆立克法、外伤止血、包扎、固定、转运,以及急诊常见病、突发病的急救等,先后科普群众10万余人次,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营造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社会大急救”体系,助力健康商丘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急诊,一场场生死时速在这里上演,一个个生命奇迹在这里创造。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正朝着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队伍专业化、技术标准化、水平国际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信息网络化”的现代国际急诊目标大步迈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护团队也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加精湛的技术,践行“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宗旨,全力以赴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 : 大象舆情商丘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