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才:三尺讲台育桃李 半生耕耘写春秋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商丘 > 正文
站内

董洪才:三尺讲台育桃李 半生耕耘写春秋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三尺讲台为舞台,用智慧与汗水演绎着精彩的教育篇章。商丘市第一中学的教师董洪才,便是其中一位熠熠生辉的“功勋教师”。

“为将者,就要封狼居胥;是战士,就要勇往直前不回头;站在三尺讲台,就要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董洪才坚守多年的教育信念。

在他的课堂上,知识的传递总是充满了智慧与温情。当“1976、1976、99”这串特殊的数字密码出现在黑板上时,70双眼睛瞬间被吸引。1976年,那是令全国人民悲痛万分的一年。1月9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山河同悲;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长逝,日月无光;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联合国三次降半旗,向这几位伟大的领袖和导师致以崇高敬意与深切哀悼。他们志同道合,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风雨洗礼,建立了新中国。恰似现代版的“桃园三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却在同年离去。而他们的丰功伟绩,也成为激励后人拼搏奋进的精神力量。

董洪才巧妙地以这段历史为引,自然地过渡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一堂课,在这样润物无声的引导下悄然开启,又在学生们的沉浸中接近尾声,知识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如春雨般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

三尺讲台边,董洪才还会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他冲进教室,佯装绊倒,顺势向物理课代表发问:“这种运动状态在物理学上叫什么?”得到“惯性”的回答后,他话锋一转,饱含激情地吟诵起“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并笑着解释这是语文的“惯性”。

接着,他又引导学生思考:“当你看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时,会立马想到什么?”随后,讲述2500年前一位老人绊倒后,看到地板上的三个正方形从而想到面积的故事,巧妙地引出数学思维“惯性”。就在这谈笑之间,数学思维形成的奥秘被生动地揭示出来,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讲台之下,董洪才同样是学生们的知心引路人。当七八位同学满脸焦急地冲进办公室,诉说着模考失利的苦恼时,他没有直接讲大道理,而是笑着吟诵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学生们的疑惑中,他分析起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秦舞阳踏入秦国大殿便吓得尿裤子,团队心理素质欠佳;图穷匕见时荆轲一击不中,团队精准度不够;秦始皇绕殿逃跑三圈,荆轲却未能追上,团队速度太慢。而秦始皇恰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准的应变能力和敏捷的速度,才躲过一劫。他借此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离真正的‘六边形战士’,还欠缺哪些方面呢?”一番话,让原本愁眉不展的同学们露出了笑容。

在董洪才看来,教育并非孤立于生活之外,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回首38年的教育生涯,虽历经风雨,但他始终坚守在教学工作第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是一位执着的教育追梦者,工作兢兢业业,始终秉持“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信念。他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宗旨。在他眼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若学生是草,便让其绽放“野芳发而幽香”的芬芳;若学生是树,就助其长成“佳木秀而繁阴”的繁茂;若学生是山,便鼓励其“高耸入云端”。

此外,他还将携手青年教师共同成长视为己任,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人生追求,谨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古训。

教育之路漫漫,犹如一场永无止境的征程,但董洪才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却始终坚定地“上下而求索”,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学生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易忠轩 )

推荐0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