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小伙儿刘康康:十年坚守 用曲艺演绎人生百态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商丘 > 正文
站内

柘城小伙儿刘康康:十年坚守 用曲艺演绎人生百态

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上,曲艺文化如同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热爱艺术的人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柘城县小伙儿刘康康的曲艺世界,聆听这位非遗传承人与传统曲艺的故事。

刘康康与曲艺的缘分,始于家族的传承。他奶奶的父亲是一位民间艺人,专为河南坠子伴奏。虽未曾谋面,但通过视频资料,可见其演奏技法之高超。在那个物质的匮乏年代,民间艺人的演出收入多以馒头、粮食等实物形式支付。“老姥爷一回来,家里的馍筐就满了。”刘康康的奶奶经常说。这看似平常的话语,折射出民间艺人靠技艺养家糊口的朴实生活。

刘康康介绍说,幼年时期,他就对奶奶床底下的一个神秘木制器具充满好奇。经过多次试探,在一次“冒险”中,偷偷的从床底下拿了出来。他终于揭开了这个“神秘物件”的面纱——那正是老姥爷生前使用的坠胡。这段童年轶事,成为他日后投身曲艺教育事业的重要契机。

2014年,在青岛工作原柘城县说唱团坠胡演奏艺人刘美元回到家乡,系刘康康同一门的爷爷。后来,他便拿着当初老姥爷留下的坠胡去找刘美元爷爷,就是这个时候萌生了学习坠胡的想法。刘美元爷爷告诉他:“这可是你老姥爷留下的宝贝。”这句话让刘康康心头一震。从此,在这位民间老艺人的指导下,开启了学习坠胡之路。在老师严格要求之下,开始学习各种板眼及曲艺曲式结构。

在学习过程中,刘康康遇到了多位良师益友。其中包括他老姥爷众多徒弟们和柘城县著名戏曲人陈富民老师。精通多种这位拉弦乐器的艺人民间不仅教授他音乐技艺,更教会了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一把坠胡开始,刘康康踏上了曲艺探索之旅。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康康结识了刘长水老师,通过聊天,他与刘康康的父亲竟是发小,这份意外的发现让他们的师生情谊深厚更加。在刘长水及其夫人朱云阁的指导下,刘康康逐渐掌握了豫东琴书的精髓。

2018年,在豫东琴书第四代传人朱云阁门下,刘康康正式拜师成为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拜师仪式当天,众多民间艺人齐聚一堂,场面十分热闹。至此,刘康终于叩开了曲艺艺术的大门。

刘康康的成长经历,正是传统曲艺薪火相传的真实写照。从幼年时期对坠胡的好奇,到拜师学艺的追求执着,再到成为豫东琴书的第五代传承人,每一步都印证着他对传统艺术的挚爱。并在柘城县华景小学开设非遗传习所,培养了一批曲艺传承人。

这位年轻的民间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他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曲艺表演中,让古老的豫东琴书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像刘康康这样的年轻传承人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赵香华 马学贤 张紫轩)

推荐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