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新建:镜头深处四十年 光影织就故乡魂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商丘 > 正文
站内

焦新建:镜头深处四十年 光影织就故乡魂

在豫东平原的柘城县,有一位用镜头与时光对话的摄影家——焦新建。40年来,他的相机如同画笔,将家乡的泥土芬芳、四季更迭与时代变迁,凝固成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从青葱少年到鬓染霜华,他始终以赤子之心,记录着柘城的“古老、厚重、神奇、殷实与美丽”,用影像书写了一部属于家乡的视觉史诗。

从军营到田野:光影初心的萌芽

焦新建的摄影生涯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军营。彼时,他手握一台老式相机,在部队的历练中逐渐领悟到影像的力量。1980年转业回乡后,他进入柘城县卫生局防疫站工作,但镜头始终未曾离手。田间地头的防疫宣传、农民劳作的汗水、麦浪翻滚的金秋……这些平凡场景被他敏锐捕捉,逐渐成为《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上的“柘城名片”。

他的作品《交公粮,俺当头一名》曾获《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画面中农民交粮时自豪的笑容,不仅记录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活力的真实写照。

匠心独运:镜头下的乡土美学

焦新建的摄影美学扎根于土地。他擅长在司空见惯的田野中寻找诗意,以光影重构乡土之美。例如《金秋时节夕阳美》中,夕阳染红的天空与静立的高粱形成几何与色彩的对话,既保留了农耕文明的质朴,又赋予画面现代艺术的张力;《牧羊图》则通过碧水、白羊、蓝天的纯净构图,将柘城北旧湖的平凡一隅升华为田园牧歌的象征。

他的镜头语言既有传统水墨画的留白意境,又兼具纪实摄影的精准。从古槐老屋到现代厂房,从传统庙会到电商产业园,他的作品串联起柘城40年的城乡巨变,成为一部“无声的地方志”。

影像赋能:从个人创作到公共记忆

2000年后,焦新建的摄影事业进入新阶段。他先后出版《柘城风光摄影画册》《魅力柘城》等作品集,将个人视角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画册中收录的数百幅照片,涵盖乡村、河流、民俗、产业,不仅被用作政府外宣品,更成为本地宾馆、会议厅的装饰画,让柘城之美渗透进日常生活。

他尤其注重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濒临失传的“朱河布龙”、百年祠堂的雕梁画栋、传统农耕器具的细节……这些影像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注脚。正如他所说:“镜头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让乡土记忆永续传承。”

荣誉与使命:光影人生的时代回响

焦新建的坚守收获了广泛认可:48幅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8幅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更被授予“国家级高级摄影师”“柘城县科学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2024年,他荣膺商丘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这份荣誉既是对他40年艺术生涯的总结,也象征着摄影艺术在地方文化生态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对他而言,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乡亲们的认同。一位老农曾指着他的照片感慨:“原来俺们种地也能这么美!”这种共鸣,正是焦新建40年如一日按下快门的动力。

40年间,焦新建的镜头见证了柘城从农业小城向现代化县域的蜕变,也记录了一代人从青春到白发的生命轨迹。他的作品不仅是时间的切片,更是一种文化自觉——通过影像重建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言:“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而镜头能让这份根脉永远鲜活。”

未来,这位年近七旬的摄影家依然步履不停。他的相机里,永远装着下一幅柘城风景,因为“爹娘的‘爹娘’——中国乡村,永远拍不完”。(赵香华 马学贤 张紫轩)

推荐0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