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这片承载着深厚革命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乡村振兴实践,书写着新时代下的辉煌篇章。在这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光山县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展现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产业振兴:绿色转型,荒山变金山
11月20日,步入初冬,司马光油茶园依旧生机勃勃,油茶花如雪般点缀山间,美不胜收。这片占地2.16万亩的油茶基地,不仅是光山县的绿色生态屏障,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农户紧密合作,实现了技术、市场与土地、劳力的有效对接。据统计,该模式每年惠及3000余名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荒山变金山”。
油茶制成的相关产品(部分)(凤凰网河南 郭世杰 摄)
“油茶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村民郑术友的话语中洋溢着幸福与满足。油茶产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在于它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
司马光油茶园一角 (凤凰网河南 郭世杰 摄)
与此同时,光山县的菌菇产业同样大放异彩。十里镇正和菌业基地内,现代化的菌棒生产线24小时不停歇,日均产量达10万棒,产品远销国内外13个国家和地区。菌菇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科技创新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政府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提供资金扶持和技能培训,鼓励农户参与菌菇种植,形成了“企业+农户”的共赢局面,有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正和菌业基地 (凤凰网河南 郭世杰 摄)
文化振兴:非遗传承,焕发新生
光山县的乡村振兴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富足。文殊乡东岳村,作为光山县非遗文化的璀璨明珠,拥有12项非遗项目,其中1项入选国家级名录。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曾一度面临被遗忘的困境。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岳村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深入挖掘与充分利用。
东岳村生产的地方特色产品(凤凰网河南 郭世杰 摄)
东岳村建立了花鼓戏文化传承中心,通过专业化培训与团队化管理,花鼓戏从村民自娱自乐的形式转变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结合非遗集市、汉服秀、太极表演、田园摄影等新业态,东岳村成功打造了一个集文化传承、休闲旅游、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综合体,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东岳村玉良乡创运营中心摆放的文创产品(部分)(凤凰网河南 郭世杰 摄)
“现在,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村民们的自豪感与日俱增。”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4.4万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百万元大关,东岳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光山模式: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光山县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产业发展与文化振兴双轮驱动的结果。在产业发展上,光山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油茶、菌菇等特色产业,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文化振兴上,光山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新融合,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光山县司马光剧院(凤凰网河南 郭世杰 摄)
司马光剧院作为光山县文化振兴的又一亮点,不仅为城乡居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享受,还成为了县域文旅品牌的重要支撑。剧院每周上演各类剧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有效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光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路子,铸就了乡村振兴的“光山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农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更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和样板。光山县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乡村振兴的河南样本——从“颜值”到“内涵”,从“土味”到“国际范”,光山县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