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烤烟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郏县烤烟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

郏县的烟叶生产自明朝万历、天启年间(1573年-1621年)在郏县一带开始种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开始为晾晒烟,到清朝中期后才开始烘烤形成烤烟。

近年来,郏县以低碳精准烘烤为重点,加大电能烤房建设力度,先后投入烟草、电力等行业资金和财政配套资金2亿多元,新建、改建电能烤房近3000座,亩均可降低烤烟成本400元以上。随着烤烟技术的不断创新,电能和智慧化烘烤技术成为推动烤烟提质增效的新质生产力。

8月17日,今年54岁的烟叶烘烤师周振京,开着自己的私家轿车来到堂街镇堂西村“烘烤工场”,这里有20座电烤房,实行采烤一体化模式,配备有专职烘烤员、烘烤师。

周振京开着私家车到“烘烤工场” 李亚丹 摄

周振京开着私家车到“烘烤工场” 李亚丹 摄

周振京每天都要来查看炕房的运行情况,指导烟农在烤烟中遇到的问题,他今天上午前来还有一个任务是查看自己的烟叶烘烤情况。周振京还是堂街镇的种烟大户,每年都承包烟田100亩左右,从事烟叶种植和烘烤有10多年的经验。

周振京在“烘烤工场”查看炕房 李亚丹 摄

周振京在“烘烤工场”查看炕房 李亚丹 摄

打开炕房的大门后,周振京满脸笑容,这炕烟的品质基本达到了他的满意。

周振京查看烤成的烟叶 李亚丹 摄

周振京查看烤成的烟叶 李亚丹 摄

堂街烟站的负责人贾二帅听说他的第一炕烟好了,也赶忙前来查看。贾二帅介绍说,这第一炕烟叶是下部烟,烘烤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基本上大部分可以达到下桔二,每公斤20多元,到下一炕估计会好些,到中部、上部、上六片,会贵一些,中部烟大概每公斤贵10多元。

贾二帅介绍烤成的烟叶 李亚丹 摄

贾二帅介绍烤成的烟叶 李亚丹 摄

在“烘烤工场”,还碰到了种烟大户堂西村烟农赵豪,他今年种植了10亩烟叶,专门在这里租了一间炕房。一大早起床后,在亲戚和附近群众的帮助下,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一炕烟从地里挂到炕房。12点30分,合上炕房门的那一刻,赵豪终于松了口气。

赵豪合上炕房门 李亚丹摄

赵豪合上炕房门 李亚丹摄

赵豪说,电烤房通过电脑控制温度、湿度,设定数据后,基本不用操心,一炕烟经过八天左右就烤成了,省工省力,比烧煤环保、方便,烤出来的烟叶品质也很高。

据郏县烟草公司负责人陈旭初介绍,密集式电炕房烤好一炕烟需要1500度电左右,每度电0.48元,每炕烟需要750元左右,而以前用煤炭作为能源时,每炕烟需要1500元至2000元左右,且黑烟滚滚,污染环境,温度也不好掌控,烘烤员24小时守着烤房,费时费力,晚上一不小心睡着了,烟叶容易被烤坏。现在用电烤房,温度、湿度通过手机和智能终端实现智能化管控,有效提高了烤烟品质和效益,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

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政杰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近年来,郏县把烟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烟叶种植产业已成为本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收成好的时候,每亩烟叶可以收入6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县群众每年可增收2.5亿元左右。

据了解,郏县的烟叶生产自明朝万历、天启年间(公元1573年-1621年)在郏县一带开始种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开始为晾晒烟,到清朝中期后才开始烘烤形成烤烟。在郏县最具代表性的烟叶产地就是堂街镇,位于紫云山西部,这里生产的烟叶人们称之为“山儿西”,烟油分大,品质较高。1965年,郏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高级原烟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1986年以来,郏县连多次被评为河南省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郏县烟叶目前是上海烟草集团、河南中烟公司、红塔烟草集团、四川中烟公司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县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 张万里 于举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