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大地,目之所及皆是美景,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翻滚的绿浪之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构成一幅幅美丽宜居的乡村图画。
7月13日—16日,“乡村振兴看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新乡、濮阳、开封,沉浸式体验有颜有品的田园农居、乡风乡韵,开启和美乡村奇“豫”记。
村里有座“垃圾银行”
“拿着垃圾存折,就能到村里的超市兑换商品”,在开封郭佛村,每户村民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存折,参与垃圾分类就能获得专属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
走进郭佛村,每家每户门口的垃圾分类桶和街道俩旁的垃圾分运点格外引人瞩目。“以前,垃圾都直接扔到池子里,一到夏天臭的不行。现在家家户户都进行垃圾分类,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郭佛村村民笑着说到。
从2019年开始,郭佛村就进行了垃圾分类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独属于“郭佛村”的模式。
首先,从源头分类。郭佛村每家每户都配置有两格式垃圾桶和智能垃圾银行积分卡。在专业人员的培训下,村民在家里就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粘贴二维码后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同时,村民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就会获得5个积分,以此激励村民长期保持良好的习惯。
最后,是分拣转运。郭佛村建成了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智能高效防臭堆肥房,回收可腐垃圾,生产成高效的有机肥料。这座堆肥房还覆盖了附近的10个村,月处理垃圾可达100多吨,垃圾减量约80吨,产生有机肥约30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乡韵悠悠,村风融融。从“脏乱差”到“高颜值”,这样的乡村变化,在开封处处可见,谱写和美乡村的动人篇章。
果蔬大棚“种”出振兴好前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濮阳有这样一批宝藏乡村,以绿为笔,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绘就产业兴、村民富的乡村新景。
走进濮阳市南乐县福堪镇马村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一座座大棚整齐有序排列在田间。智能化育苗温室内,一株株西瓜苗翠绿健壮、生机勃勃。农户们熟练的忙着选苗,摘掉黄叶、烂叶、装框售卖,现场一片繁忙。
“马村,原来是深度贫困村。如今靠着大棚,村民都挣钱了。目前,我们村有136座大棚,采用套种的模式,从年初种植的西瓜收获之后,接下来是豆角、甜瓜、茄子、辣椒,一直到11月底,大棚内都有蔬菜。所以,马村的村民很少出去务工,在大棚内工作,月收入能拿到5500左右,在家门口就能致富”,福堪镇党委副书记石亚军详细介绍了村子这几年的变化。
除了大棚种植,产业园内还有大型分拣车间一座,全自动化播种车间一座,形成了集播种、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年销售额达8000余万元,提供岗位3000余个,村集体收入达到了70余万元,成功入选市级“一村一品”村。
而马村,只是福堪镇大力打造蔬菜小镇的缩影。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蔬菜专业村已达15个,大棚2万余座,现代化农业园区5个,交易额过亿元蔬菜交易市场1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一处。目前,福堪镇已成为三省交界处瓜果蔬菜集生产、初加工、交易、物流一条龙服务新中心,推动蔬菜产业向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蔬菜产业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从1999年的10余座简易塑料棚,到现在的两万余座大棚,福堪镇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演绎蔬菜产业的“升级版”,闯出了一条“绿色升级”之路,谱写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一宅变四院,和美乡村入画来
走进兰考白云山村,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一座座小洋楼鳞次栉比,田园风光旖旎多姿。
原来的院门、高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菜园、花园、游园、果园。白云山村积极推行“一宅变四园”,拆空心院、拆高围墙,结合美丽乡村的规划,打造景观式“微田园”,不仅美化村庄,又为二三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擦亮美丽“新底色”,解锁幸福“新密码”。
“以前,村里都是杂草,房前屋后都是垃圾。一到夏天,蚊子苍蝇可多,卫生条件不好。现在,村里每条街道都种满除了花草,垃圾也没有了,村庄变美丽了,生活也变开心了”,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陈雯雯不禁感慨到。
据白云山村支书陈保超介绍,目前,白云山整个村,75%的村民宅院进行了拆墙透绿,不仅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和谐了。晚上的时候,邻居之间经常搬个小桌子坐在一起吃饭。拆墙之后,白云山村推行“雪亮工程”“天翼看家”,家家户户门前安装了摄像头,与手机绑定,可实时观看监控画面,也不用担心村里的安全问题,打造出了一个景美、人和、颜高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正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村一落皆是景 ,和美乡村入画来。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和美乡村建设模式上不断探索,谱写田野上的美丽诗篇。(郭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