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看河南丨赵家村“菇”事,650座大棚托起产业致富路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看河南丨赵家村“菇”事,650座大棚托起产业致富路

“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看河南丨赵家村“菇”事,650座大棚托起产业致富路

站在一座30米高的土山上,终于将赵家村650座食用菌大棚尽收眼底。从远处看,这些大棚一个挨着一个,鳞次栉比,场面壮观。

赵家村,位于濮阳市清丰县马庄桥镇,这个寻常无奇的平原村落,2017年与蘑菇结缘,而后短短几年便从偏僻落后的贫困村,蝶变为名头响亮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土山所在位置,曾是赵家村废弃的窑厂,旁边高耸的烟囱,见证着村庄的发展变迁。一眼无边的食用菌大棚,宽敞气派的文化广场,美丽有趣的街头公园……春意萌动中,赵家村以无言的声音,向人们讲述着精彩起伏的振兴“菇”事。

抓住机遇,菌菇种植项目落地赵家村

赵家村“菇”事的主角,其中一位是48岁的村支书赵玉甫。

时间回溯到 2007年,彼时的赵家村,贫穷、落后、涣散,一条羊肠小道,穿过空旷的田野,通向外面的世界。

人穷不但志短,也爱惹是生非。当时,村里找不到发展出路,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一点就燃,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也就是这一年,赵家村“两委”换届停摆了,经过几轮选举,都选不出村民信赖的带头人。

“乡领导找到我,商量想任命我担任村支书。”回忆往昔,赵玉甫说。那时,他是村医,因为村里穷,村民找他看病,他总不忍心多要钱,所以口碑很好,大家也都相信他。就这样,赵玉甫“从政”了。医者仁心,整日为村民消除病痛的他,其实更想医治村里的穷“疾”。

赵家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1600口人,2000亩地,人多地少,许多村民都选择种植收益更高的蔬菜。上任伊始,赵玉甫就考虑,要结合村里优势继续发展蔬菜种植,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017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冲刺期的关键一年。建设产业扶贫基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手段。一时间,广袤田野里,蔬菜大棚成了一道道靓丽风景。

清丰县有“中国白灵菇之乡”的美誉。这一年,一个在全县范围内聚焦推广菌菇种植的带贫产业规划诞生了。作为马庄桥镇唯一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且具有良好种植蔬菜基础的赵家村,顺理成章被选为项目的落脚地。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被赵玉甫抓住了。

 历经起伏,华丽转身寻找致富路

没有哪一个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食用菌大棚建设之初,两个问题直通通摆在面前:一是说服群众流转土地,二是说服贫困户种植蘑菇。

万事开头难。那段日子,赵玉甫领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面对村民的疑虑,他一遍遍解释、一遍遍承诺。“这么好的项目落到咱村不容易,如果亏了,村里承担损失,我们几个人拿工资赔大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群众终于被打动。赵家村的华丽转身,也从此刻起。

很快,项目开始动工,拔地而起的650座食用菌大棚,让赵家村一举成名。大棚建设后,种植不到3个月,就看到了效益,而且相当可观。眼见群众一个个露出了笑容,赵玉甫悬着的心落下了。

种植一个一亩地左右的食用菌大棚,一年轻松收入三五万,村民有种三五棚的,有种七八棚的,多的种十几棚。小小食用菌,为处于低谷的赵家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时间充满活力。

欲成大事,必经磨难。2020年,受疫情影响,销路受阻,看着一棚棚长势良好的蘑菇无法运出,赵玉甫犯愁了。与当初说服大家种植相比,这次困难更大。

这可咋办,如果蘑菇烂掉,损失可就大了。上烘干设备是赵玉甫想到的唯一出路,可是钱从哪里来,他算了下,设备太小无济于事,一套大型的烘干设备,动辄就得百十万。

村里没钱,他只有自己想办法。

“贷款?你不能为了村里的事,把我们家搭上吧,万一赔了,这么多钱咋还。”一直支持自己工作的妻子,这回不干了。

“我带着妻子,一个大棚一个大棚地看,看着一堆堆即将烂掉的蘑菇,心情都很沉重。”赵玉甫说,“我问妻子,我带着村民种植蘑菇,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赔钱吧?”

妻子也被他打动了。他抵押了家产,很快从银行贷款两百多万元购买了烘干设备。蘑菇被烘干后,滞销问题迎刃而解,并且附加值大大提高。

凡打不倒的,都会变得更坚强。经历了这次滞销事件,赵玉甫深刻地认识到,依靠村里单打独斗,风险大,路难走,“村企合作”的模式在他脑海里有了雏形。

对于赵玉甫来说,2021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获得了“国家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项殊荣。

 “村企合作”,矫健步伐迈向振兴路

走进赵家村食用菌基地的办公厂区,最热闹的是电商直播间,几十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舞动指尖,每天通过“线上”让三四万单食用菌销往全国各地。

赵玉甫介绍,2018年,村里开始通过电商销售蘑菇,一开始俩人两台电脑,现在,团队发展到160人,每年销售相关产品2.5亿元。

办公区南边,是一座标准化菇棚,鹅黄色的茶树菇像一个个小伞,刚从菌包中冒出,一周之后,就可以采摘了。大棚上面,光伏发电板在太阳底下泛着亮光。

“这是最近升级改造好的食用菌大棚,温度、湿度等可以自动调节,标准化、智能化程度很高。光伏发电用来制氢。”赵玉甫介绍,“今年10月份,我们计划将基地的大棚全部改造完成,总投资3亿多元。”

别小看这一栋改造了的食用菌大棚,可是“村企合作”的产物。去年,在清丰县委、县政府的主导撮合下,赵家村和两家实力企业达成合作。企业出钱、村里出地、村民管理,三方合作实现共赢。

吴海霞,赵家村曾经的贫困户,“村企合作”后,她在仓库担任领班,月工资六七千。“现在村里食用菌产业发展很好,我女儿在洛阳理工上大学,现在大四,学的跨境电商,毕业后,也让她回村发展。”

“和公司合作,个人投资小、风险小、压力小,并且能掌握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闫彩玲是赵家村蘑菇种植能手,曾种植蘑菇10多棚,现在作为公司技术骨干,正在熟悉食用菌种植的新技术、新模式,为村民下一步参与种植探路。

历经起伏,获得精彩的赵庄村,如今正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迈向振兴之路。围绕食用菌,赵庄村目前发展了菌包厂、烘干车间、电商平台、光伏发电等产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每年为村里带来2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平时要能看出来,关键时能站出来,紧急关头能豁出来。作为一名村干部,要为群众找到好路子,让他们能利用自己的双手富起来。”赵玉甫说。

(来源:顶端新闻 记者 卞瑞鹤 文/图 通讯员 韩惊涛 李广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