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驱车40分钟,一路坦途,沿途风景尚未赏尽,便遇见了隐藏在瀍河之畔的古村落—大阳河。村民说后羿射日之时,有三个太阳落在此处,是故附近的三个村落分别名为大阳、中阳、小阳。
下车步行不超百步,抬头便有豁然开朗之感。只见,一条石板路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茵里躲躲闪闪,直到与错落层叠的明清古宅相遇时才戛然而止。
古村地势相对低矮,陷于地平线之下。站在村落入口旁的平台上向村子里看去,就能看到一座座青灰色的瓦顶堆砌成的特殊结构与天空相映成趣,勾勒出一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世外桃源。
用指尖轻触着承载了超过400多年岁月痕迹的老石墙缓缓向下走去,脚下从石缝中弥漫开来的斑斑青苔就是“文青”们最爱的古朴自然。
城市里林立的高楼大厦虽然气派明亮,但远没有带着呼吸的瓦房有趣。寨里共有古宅20多套,沿着瀍河岸边错落排开。
大多村民还留着自家几经修葺的三进院,院子大多是两层的小楼房,大墙体、小窗户,就像一个靠谱的卫士,毫无怨言护得主人世代周全。
推开老房子的木门,被尘封住的岁月夺门而出,只残留潮湿夹杂着陈木的味道在屋里徘徊,循着味道看去就能找到藏在房梁上属于老房子的“名片”,建成时间、翻修时间都镌刻在这老宅的一根根骨架上。这些房子年龄最大的比乾隆还要长几岁。
现在村子里不少村民都已经住上了新房,但也有老人依旧守着陪伴了他们一辈子的“老朋友”。
大暑将近,新雨过后,天气依旧闷热潮湿,看到脸上都挂着汗珠的我们,在家里办村博物馆的老贾一定要带我们去体验一下他“冬暖夏凉”的老房间。掀开门帘,体感温度在一瞬间至少下降了5度。
看到我们惊讶的神情,老贾又带着我们往房间的更深处走去。当眼睛适应了里屋昏暗的环境,就发现墙角嵌着一个拱形的石门,好像所有的凉气都是从石门中吐出的。
探身进入这个高不过1.5米的地道,仿佛到了清凉秘境一般,在其中行走必须弯腰小心,即使这样头还是会不小心刮下在地道顶上散发着寒气的晶莹露珠。
老贾说,地道长度能达到300米,蜿蜒连接着它的20条支流,从东边到西边,从这家到那家,也连接起了过去和现在。
在村子南边,瀍河左岸有清代康熙年间的义学旧舍尚存。二层阁楼,下为券窑,上为瓦房,总面积约110平方米,叫大成阁。其下层正壁上,嵌有年代感满满的“瀍阳书斋”石匾。
顺着书斋侧面的楼梯而上,面对室内墙上的古训,就能感受到400多年前那种对知识最朴素的渴求。据有关资料记载,瀍阳书斋的创办人贾之彦是康熙辛未年间钦点进士,做过甘肃会宁邑侯。
康熙五十五年,贾之彦辞官回归故里,在村中建立义学,亲自启教后生。瀍阳书斋在上世纪50年代村小学建成之前,一直有学生就读,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大阳河的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时至今日,这个古村落还未受到商业气息的入侵,每个到这里的人都能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气息所打动。
酷暑时节,快来这里感受穿越百年的凉意吧。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