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进 · 大阳河古村 」
传说后羿射日
九日之中有其三落在瀍河之畔
大阳河村处三阳之地,寓意三阳开泰
便将村子取名大阳河
地处邙山腹地的大阳河村
拥有着河洛地区为之罕见的古建筑群
在这里,400多年未曾改变



一行纪年| 一条秘道|一万多平古建筑群
从市区出发40分钟,到达大阳河村,这里房前屋后繁花绿树,田间道路绿树成荫,一派豫西村庄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很难让人想到距离市区十几公里竟有如此“世外桃源”之境。
木架结构的老屋、块石堆砌的房基、粘土碎石构筑的墙体、青瓦铺盖的屋顶,院子错落有致,花草树木茂盛,绿树遍布全村。


一条条曲折蜿蜒的山路,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流传着古老的民间故事。
历经沧桑的古村落没有被人遗忘,散落在乡村的古庙、古宅、古树、古寨、古窑洞得以珍惜保存。当人们为了生活纷纷奔向城市,蓦然发现传统的古村落,竟美得如此惊心。
静静走在乡间小道上,听一声鸡啼,闻几处虫鸣,再看看村里那些历史传承下来的老宅子,别有一番风味。


大阳河村号称洛阳城北第一村,村落有记载的建筑历史至今已400多年。村落内的古建筑群有清早、中期的建筑瀍阳学斋、仓院、祠堂和三十余套合院民宅以及窑院等组成,古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0501平方米,有房386间、窑洞69孔,占地面积16082平方米。


千百年来,大阳河人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传统的农耕生活、浓郁的田园气息、古老的民风民俗,静静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
一串串代表古遗迹的数字,已让人震撼!但更直击人心的,是站在古村落入口,那股将人缠绕的来自百年前的气息。

一行纪年,诉说着历史沧桑
大阳河钟灵毓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古建筑中,最有影响的是瀍阳书斋又称大成阁,距今300多年历史。
该阁上下两层,外砌楼梯,下层为三孔砖箍窑,上层为通间大室,正门上方镶嵌砖额“瀍阳书斋”,内部四壁镶嵌《训蒙要略》《瀍阳义学记》《朱子白鹿洞觉学规》《家公懿行》等多方碑刻。在这些碑刻中,影响最大的是由建阁人辑撰的《训蒙要略》,从头到尾贯穿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被大阳河村民视为心中的村标,村里50岁以上老人都在这里读过书。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大阳河大成阁”被誉为“中国古代乡村教育的活化石”。
大成阁旁边瀍河之水缓缓流淌,岸边绿柳摇映,风景十分幽雅。

一条秘道,串联着宗族家运
7月酷暑炎炎,而古村的地道却凉爽得很,住在地道的老大爷说,这里是“避暑宝地”。窑洞文化给人以震撼的印象,耐人追寻。


古村有两条古地道,一条在北梁,里面纵横交错,如同迷宫,通到村外;另一条在寨里,连通各家。既可以用来防匪,也可以用来储物。老大爷说,这条地道里曾经开展过地道战。

走进地道凉意十足,拍起照来,神秘感十足。感觉被带离现实,忘记自己身处在2022年的洛阳。
一万多平方米古建筑群,记载昔日辉煌
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砌出了曾经大阳河村民的平凡生活。
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历经岁月的洗礼,土墙已是一片斑驳,唯有卵石砌成的地基,留下古老的印记。幽静的乡村小道,经过雨水的冲刷,俨然一幅古村油彩画。


房386间、窑洞69孔、30余套地扎窑院和靠山窑院、2条古地道。
这里还有私塾、寺院、古井、古树、巷道...整个建筑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布局考究。400多年历史的都在,保留着昔日的淳朴和静谧,处处都镌刻着那时那景的故事。

在快节奏的都市里,难得寻觅一片让人放慢脚步,踏寻历史足迹的绝佳之地。
如今大阳河村民近都为贾氏后人,大阳河村民自古以来注重读书、崇尚忠孝、讲究礼仪。

造就了一批以贾之彦为代表的古代文人,造就了一批以贾海岑为代表的民国时期学者和贾长欣为代表的新时代文化人,和村里现有一批高学历人才。不少村民家里至今还使用着清代家具,顶子床、太师椅、条几,部分家庭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古代瓷器、古书籍。

400多年,这片村落似乎真的老了,如今村民们都从老宅搬出,住进新宅,到底是守住对保护古村遗迹的防线,还是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所有人都思虑,但相信无论如何决定,后人们都是为了给古村一个更好的未来。

夜幕降临前,结束了这场横跨400多年的穿越,但对这里的喜欢却永远不会结束。希望大阳河古村,能被越来越多的人铭记,永远存留在世人的心中,永不消失......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