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调养 脾胃为先,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春季调养 脾胃为先,这些知识你都知道吗?

来源:天明国医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春天养生是不错的季节,在春天我们要为身体健康打好基础,那么就需要从脾胃入手,先把脾胃养好才能加快体内毒素的排出。

在3000年中医文化,诸多中医大家对脾胃是格外看重,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有道是:脾胃良好,则气血旺、体格壮;脾胃虚弱,百病从生。

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当饮食、情绪、外感,就像制造业工厂给“身体河流”里暂时排放的污水,湿热天气爱贪凉,吃生食,喝冷饮,刺激脾胃;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油腻外卖、大餐一顿接一顿,脾胃负担很重。

脾胃虚弱表现:

吃一丁点东西,胃就饱胀得不行;

食欲很旺盛,却只长膘不长气血;

胃寒怕冷,舌色淡,舌边有齿痕;

体瘦面黄,身体倦怠,睡眠不好。

五谷食疗

养脾胃如同养花草属于,不同花草有不同的习性,养脾胃一样。

作为“仓廪之官”脾胃,一定是从饮食开始的。那脾胃最喜欢什么呢?

从古至今就有“一谷补一脏”的说法。而中医认为,五谷不仅可以裹腹,还是五脏食疗养生的好食材。

“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种子都有生发之力,人吃的就是这种生发之性,用以滋养人的生命力。

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肾、脾、胃经,食小米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有安眠作用,还可防止衰老。因为小米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

小麦(面)是秋种、冬长、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时中和之气,营养价值就越高。面的这种热性在《黄帝内经》五性归属中为火,所以为五谷之贵。中医将火与心相对应,所以面被认为最补心气。如果经常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

稻(大米)偏凉,清凉顺气,晚上吃比较好。传统中医不主张让老人吃新米、新面。因为新米和新面生发之性过强,容易引发原先藏在身体里的旧疾。老人的身体偏弱,吃陈米和陈面较好。尤其是陈面,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能固摄住虚汗。

黍(粘黄米)热性十足,但也难以消化。如果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长路时,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饿。

菽(豆类)样子像肾,古人认为它可以补精髓,属收藏,可以多食用。豆类之中,以黑豆最为养人。

坊五味 让您食之有味 食之有道 食之有康

诗人大家 以粥滋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其《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人到老年,消化功能减退,多食稀软的粥类食物,易于消化,于身体有益。

他不仅爱食粥,还适当参加体力劳动。他“行年七十尚携锄”,直到81岁时,还能“白首还家自灌园”。有趣的是,他还以吟诗助康乐:“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要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醒然。”吟读一首好诗,确实能悦性怡情,荡涤肺腑,有助于恢复健康。

对食粥的有着深度痴迷的人当属诗人陆游,他写《食粥》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信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他眼里,“食粥”都能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联系起来了。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许多种医书中,更是发现了粥膳治病的记载,比如服用高梁米粥治蛇伤。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述了很多米药合用的名方,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这汤中都有五谷中的——粳米。可见五谷对养生的重要。

中医小贴士:调养脾胃

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大鱼际肌腹,推摩中脘穴10分钟左右,自觉有酸胀感为宜;

从中脘穴始至关元穴从上至下推摩;

当推摩至下脘、神阙、气海、关元穴时,稍作停留。持续10分钟左右,以腹部温热舒适为度。

中医的养生理念倡导“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应”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春属木,与肝相应,因此春养生以养肝为主,“肝主情志”、“怒伤肝”。因此疏通肝胆经,调达肝气,还要力戒暴怒或心情忧郁。可以通过外出活动、调节饮食、多吃五谷杂粮与自然相连,让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从而达到人体功能正常运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