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又称中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河南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十分关心河南,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离京考察57次,其中到河南27次。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发展始终牵挂,从2009年到2021年先后五次到河南考察调研,三次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多次就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一亿河南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与持续奋斗的实践,将总书记的嘱托变为生动现实。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3月17日,习近平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传承红色中原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兰考、新县等地考察时曾多次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诞生于河南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具有重要位置,要让人民群众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河南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厚。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革命家都曾在河南活动。河南洛阳、郑州是陇海铁路、京汉铁路大罢工的策源地;新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号称“小延安”的确山县竹沟是刘少奇领导的中原局所在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林州“人工天河”红旗渠诞生了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河南产生了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譬如文武将星彭雪枫、传奇上将许世友、开国少将李德生、民族英雄杨靖宇、抗日英雄吉鸿昌、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抗战英模叶成焕、狼牙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农村支部书记的代表史来贺、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乡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等都是河南人的骄傲。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一还是世界第二,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总书记提出要联系兰考县,目的就是要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总书记多次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初心与使命是共产党人的遗传密码、精神命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河南人民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先后组建了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等干部培训机构,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利用郑州二七纪念堂、二七纪念塔等30个红色圣地、纪念馆等场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21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13日在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经深刻指出:中国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河南虽然号称中国的粮仓,但在旧社会,却经常发生自然灾害。1942年的严重旱灾,饿死300万人(当时河南总人口是三千万人)。河南人见面的问候语是:你吃饭了吗?今天已经没有实质性意义,但在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饥饿年代,这绝非一句简单的问候,那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2014年5月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他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了解田间管理和产量预测,语重心长地告诫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人民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都紧紧扭住粮食生产这个重心不放松,围绕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粮食总产量近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以上,稳住了老百姓的“米袋子”。河南生产了全国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五分之三的汤圆、十分之七的速冻水饺,成为名副其实的食品加工大省。
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17日下午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了解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水运连着国运,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黄河河道在河南长711公里,历史上曾多次改道、决堤、泛滥成灾。据统计,黄河在宋代发生232次水灾,有57次河堤决口,在短短97年的元代发生116次水灾,在明代发生水灾278次。在当时,黄河成了祸害老百姓的“害河”。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是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提出的要求,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离京外出考察发出的伟大号召,由此揭开了新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序幕。正是在研究“黄河水涨上去怎们办,没水了怎么办”等问题时,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伟大构想。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黄河中下游先后进行3次大修堤,相继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水库等干支流工程;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创造了汛期70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的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平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昔日桀骜不驯的黄河岁岁安澜,使黄河沿岸充满勃勃生机。1958年,毛泽东亲自决策上马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为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打下了基础。
2019年9月18日和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和南阳分别召开两次座谈会,都与治水有关。前者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者是南水北调座谈会。保护黄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而南水北调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
河南人民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确保黄河沿岸安全,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十三五”末,河南污染防治攻坚战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PM2.5、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30%,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动态清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国土绿化提质增量,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各项环境指标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黄河流域规模以上企业率先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健康养老、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在南水北调工程方面,河南50多年先后动迁36.6万人;为保证库区水质,仅淅川县就关停企业386家,依法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16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境内有731公里,参与工程建设的同志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2021年5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13日在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同因工程建设搬迁到这里的村民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
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河南人民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奏响更加出彩的乐章。
艰苦奋斗创伟业,坚守初心再起航。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更加出彩的嘱托,在新时代、新征程有新内涵、新要求,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
新时代高举红色旗帜,赓续革命精神仍然在路上,需要从内容、形式、方法、载体、机制等方面着手,推动红色资源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新时代深化改革,发挥河南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任务依然艰巨。
新时代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重大。
新时代利用河南的区位优势,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前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还需继续努力。
新时代在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还任重道远。
新时代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造福人民仍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时代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世纪画卷,治水历程将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
新时代作风建设仍然在路上,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改进作风和增强党性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把抓发展和抓党建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的要求落到实处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新时代努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河南”,即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有新的内涵和要求。
……
一切美好的东西皆因人的奋斗而成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因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处于变动状态。河南境内711公里的河道,直到1903年才开工兴建京汉铁路郑州黄河桥,而今天河南人民在黄河上建造的大桥就有25座之多!过去的穷山恶水,现在变成了青山绿水,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风正劲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扬鞭奋蹄。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深情寄语、殷切厚望,那么深切,那么久远,回响中原大地,成为激励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生动实践证明,迈进新时代的河南人民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新征程中,一定能铸造新的辉煌!(作者:辛世俊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凤凰网河南专家顾问)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