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全佛寺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千年古刹全佛寺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全佛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桂营东山上,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就势由南向北梯次而建。全佛寺北距梁洼古镇5千米,西至段店古镇3千米,东距宝丰香山寺20千米,南到鲁山县城10千米。该地处于汝州、郏县、石龙、宝丰、叶县、方城、南召、平顶山新城区之间,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优越。古时该区域掘煤、采矿、陶瓷制作、木材、石材加工、交通运输等产业发达,经济繁荣。全佛寺西临梁洼至鲁山县城古道,该古道系宛洛古道的分支,先秦时称为古夏路,是从洛阳出龙门山和香山之间的伊阙,途经汝州、鲁山,再从鲁山县城向西南进入南阳。《鲁山县志》记载:“鲁南小道,从县城起,经瀼河、交口、云阳至南阳,...古称三鸦路,唐杜佑《通典》:‘荆豫迳途,斯为险要’即指此路”。诸葛亮《隆中对》所言“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指的就是这条道路。全佛寺西侧的古道自洛阳出发,经汝州、大营、捞饭店、梁洼、缸窑、刘家坡、营盘坑,从全佛寺向南,穿鹁鸽吴,跨大浪河石板桥,走西南直达县城,再从鲁山县城向西南走三鸦路进入南阳。遥想当年,走四方的商贾们带着丝绸、陶瓷、茶叶、香料、布匹以及骡马、煤炭等物资沿着该路蜿蜒前行,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全佛寺也为南来北往的商旅游客提供了朝拜之地和休息之所。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全佛寺年代久远,具体创建时间,因一千多年来屡建屡毁现已无据可考。据传该寺始建于汉,扩建于唐,最后一次重建于改革开放。据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横征暴敛,天怒人怨,民不聊生,各地百姓揭竿而起。皇族贵胄刘秀在南阳高举“诛杀汉贼,光复汉室”义旗,振臂一呼,群起响应。王莽为除去刘秀这个眼中钉、肉中刺,遂派重兵对其围追堵截。一日,刘秀行至此地,又饥又渴又累,于是下令部队原地休息,他自己也很快进入了梦乡。梦中,刘秀看见一位白发银须穿白长衫的老者站在面前,鹤发童颜,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气度非凡。刘秀上前向老者深施一礼,询问老者哪里有水可以饮用,只见老者口中念念有词,用手一指,便出现一泓山泉,泉水淙淙,清澈见底,饮之甘洌清甜,宛如琼浆玉液,四肢百骸,无一不舒畅,饥渴劳累、鞍马困顿一扫而光。刘秀起身向老者拜谢,老者道:“饮水思源,以民为本,民安则国泰,民富则国安,切记!切记!”,然后,化为一道白影飘然而去,刘秀惊醒,方知为南柯一梦。为感念神仙相助之功,后在此地修建庙宇一座,因庙宇坐落于崇山峻岭之间,俗称山神庙。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唐开元夏末秋初的一天,常芬公主奉旨前往宝丰香山寺朝拜观音菩萨,先到段店御窑置办羯鼓及罐碗盘碟等器皿若干,运送至香山寺供奉观音菩萨。常芬公主一行早晨途经此地,突遇天降瓢泼大雨,遂到该山神庙内暂避,后雨过天晴,红日高照,白云飘飘。常芬公主看到周围山峦叠嶂,松柏青翠,各种顏色的花朵点缀青草绿叶之间,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远处的露山坡(又名鲁山坡、鲁峰山、露峰山),高耸入云,山腰处白云缭绕,仿佛步入仙境一般,真乃人间福地也!又听了随行地方官员讲述山神庙的来历,常芬公主更是啧啧称奇,连连惊叹,遂在此发下誓愿,待朝拜观音回京交旨后在此修建宝刹禅寺,以祈福国泰民安,皇朝永固。常芬公主从香山寺完成使命回京后,随即操办此事,在皇室拨款的同时,又倡议达官贵人们捐款捐物,招募能工巧匠,参考洛阳白马寺的建筑布局和建筑格调,开始在此兴建寺庙。寺院山门高大恢弘,放生池池大水清,观音阁、天王殿、达摩殿、佛祖殿、大雄宝殿、罗汉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阁、藏经阁、斋堂、寮房等建筑达100余间,占地面积150余亩,寺庙田产200余亩。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游客络绎不绝,因寺院规模宏大,建筑式样精美,供奉佛像较为齐全,故名全佛寺。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唐时段店古镇有东西三寺,一曰全佛寺,位于大浪河以东,西临鲁梁古道(梁洼古镇至鲁山县城);一曰万寿寺,位于大浪河以西,西临宛洛古道(南阳至洛阳),万寿寺又分为上万寿寺和下万寿寺,实为两寺,加上全佛寺为三寺,三寺东西遥相呼应,晨钟暮鼓,余音袅袅,梵音高唱,神闲气定。故当地俗语有云:“段镇有三寺,全佛万寿寺”。由此可见当时段店地区经济繁荣、佛教兴盛之盛况。寺院后因安史之乱和唐末战乱被毁,据清乾隆八年《鲁山县全志》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二月乙酉,来瑱及史思明战于鲁山,败之”即是重要参考。宋庆历期间重建,因宋金战事不断,元兵入侵再次被毁。清末民初,由桂营村村民原三省带领附近百姓重修全佛寺,建有主殿12间,观音殿6间,地藏殿6间,三佛殿5间,山门3间,方丈室3间,寮房5间,斋堂3间,共计房屋43间。时人称其为“新庙”,意谓又重新修建之寺庙。上世纪六十年代,寺院被拆,凡能够利用的建筑材料被运往鹁鸽吴村修建学校,寺院遗存的几通碑刻也不知所踪。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改革开放后,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商品交流,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当地村民首先倡议发起延续了每年农历三月十九的传统古刹庙会。随着党的政策逐步放开,几经周边村民的共同商议,决定自愿集资在原址上重建全佛寺。在桂营村村民闫铁旦、闫石头等人的奔走呼吁下,广大群众或捐款,或捐粮,或捐石块,或捐木材,或捐砖瓦,或出义务工……,于1985年在寺院的原址上修建一座大理石砌成的石木结构的石墙灰瓦大殿,即现在寺内的佛祖殿。1986年春,寺院面积由小到大,寺院建筑由少到多,规模越来越大,殿堂越建越多。寺院目前占地面积约百亩,塔林面积70亩左右。其建筑布局和建筑格调继续沿袭唐时寺院的建筑风格,仍以洛阳白马寺为蓝本,综合借鉴吸收和体现了南派、北派及徽派的古建筑特点。从空中鸟瞰,整个寺院由南向北,鳞次栉比,殿阁林立,红墙绿瓦,金碧辉煌。

摄影:岁月安然

摄影:岁月安然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方圆百里的百姓集聚于此,祈福许愿。寺内寺外更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七至十九日,寺前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盛大庙会,人山人海,盛况非常。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暖风习习,又适逢农闲踏青季节,众多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赶会看戏会友,齐聚一堂,人数多达2万人左右。会上,有唱戏看戏的、玩魔术杂耍的;有抽签算命的、摆把式卖艺的;有卖小吃小喝的,榨油馍冲羊肉汤的;有卖牛卖驴的,售杈帚农具的;有销服装布匹的;有许愿祈祷平安的,相亲会友祈愿团圆的……人来车往,摩肩擦踵,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摄影:岁月安然

摄影:岁月安然

整个寺院坐落在南低北高的山坡上,南边和西边紧邻通往梁洼、郎坟、段店、张店、县城的县级公路,寺院建筑由南至北依山势修建,山门、万寿桥、观音阁、天王殿、佛祖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均位于寺院的中轴线上,并以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延展,横向左右对称,浑然一体。寺院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整个寺院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万寿桥、观音阁、天王殿、佛祖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山门即寺院的大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有“山门”之称,门前是一条通往段店花瓷古镇的乡村公路。山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红墙灰瓦建筑格调,中门洞高3.5米,宽2.8米,深5米,两侧门洞略小。中门正面镶嵌“全佛寺”三个贴金大字匾额。“山门”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表法意义。山门面阔15间,以中门为中心左右各7间依次排列。三门殿内塑有哼哈二将像,形貌雄伟,东侧的为“哈”,西侧的为“哼”,手持金刚杵怒目相向,以镇慑妖魔鬼怪,来保护佛教圣地和善男信女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观音阁坐北朝南,阁基长2.2米,宽2.2米,高1.5米,阁顶为方形歇山顶楼阁式建筑。观音像为立像,系汉白玉雕塑,基座高1.5米,像高4.5米,观音像慈祥而威严,阁身正面镌有“观音普度”四个大字。观音菩萨一手持玉净瓶,内盛甘露,一手持柳枝,象征甘露遍洒人间,佛法无边,普度众生。

摄影:郭东伟

摄影:郭东伟

钟鼓楼分别位于观音阁东侧和西侧,均修建于2009年8月。钟鼓楼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5.5米,红墙灰瓦,额枋彩绘,均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楼内置一巨钟,为青铜铸造,高2.5米,直径1.2米,重约1000千克,钟上刻有铭文。西为鼓楼,楼内置一巨鼓,高2米,围长2米,重约400千克。钟鼓楼是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晨曦初露时先敲钟后击鼓,召集僧尼们晨起参禅诵经;红日西沉时先击鼓后敲钟,告知僧尼们闭关休息。周边村民随着寺院的晨钟暮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有规律地生产生活着、繁衍生息着,至今当地百姓还在流传着“撞钟击鼓,诵经耕读。击鼓撞钟,上床做梦”的说法。在年复一年的暮鼓晨钟中,人世间有多少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被钟鼓声所惊醒,又有多少堕入苦海的人被梵音佛号所唤回。正所谓:“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梦人。”

摄影:何进文

摄影:何进文

观音阁和山门之间是放生池。池长80米,宽18米,深1.8米,面积1440平方米,池水常年一般保持在1.5米左右。放生池体现的是“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佛教精神。放生行为在帮助被放生动物的同时,也让放生者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喜悦,一种做善事留下的感动,这种感动会被善良的力量放大,以至于影响到他的处事原则和行事方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摄影:岁月安然

摄影:岁月安然

天王殿坐北向南,长22米,宽12米,高12米,深14米,面阔5间,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殿内中间龛内坐着弥勒佛,满面笑容,栩栩如生,以笑脸和大肚表达佛家的思想观念, 即“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像的背后是韦驮菩萨,坐南向北,手持降魔宝杵,护法安僧,镇压邪魔恶鬼,呵护佛法道场。天王殿东西两侧各塑有两尊天王像:东方天王提多罗咤,手持琵琶;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手中持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手中缠绕一龙;北方天王名毗沙门,右手持伞。四大天王,世俗称为“四大金刚”。

佛祖殿坐北向南,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石墙灰瓦,古朴厚重,威仪庄严。殿内塑有释迦摩尼如来佛祖像,殿内东侧塑有文殊菩萨,西侧塑有普贤菩萨。佛祖殿东西两侧为地藏殿、观音殿。地藏殿居东,坐东朝西,为砖混结构,面阔3间,殿内塑有地藏菩萨像。观音殿居西,坐西朝东,亦为砖混结构,面阔3间,殿内塑有观音像。

摄影:岁月安然

摄影:岁月安然

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层楼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长28米,宽18米,高15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整个大殿起脊卧阁,四面飞檐,彩墩拱斗,气势雄伟,蔚为壮观。殿内正面为三尊高8米的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大佛面带慈容,坐下是莲花台座,下有须弥金刚台,雕刻精细,工艺精湛。三尊大佛的北面是千手千眼观音像,观音头戴双层宝冠,额开天目,双睛微闭,嘴角略呈笑意,上身披帛,下著大裙,正中两手合十,左右各有手臂20只,手心有眼,手中分别持念珠、宝瓶、盾牌、莲蕾、宝镜、法螺、法轮、经卷等法器。大殿四壁和二层板壁上绘制有精美的壁画,内容有佛、菩萨弟子,线条流畅,色泽清丽。

接引殿为坐北向南的硬山式建筑,长26米,宽22米,高18米,面阔5间。接引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15米。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接引殿东西两侧为罗汉殿,东侧罗汉殿,面阔15间,西侧罗汉殿,分地上地下两层,小计30间。

清凉台,位居寺院最北最后端,在寺中位置最高。站在台上,举目四望,周边景物尽收眼底:远眺县城,但见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露山坡山顶上的瑞云观和元武塔清晰可见;西望段店,花瓷遗址、古村落如在眼前。清凉台上拟修建一殿阁,名曰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座佛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

寺内东侧有一庭院,院内有达摩殿3间、寮房12间、斋堂7间、治安室5间、会议室5间等附属房屋近40间,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附属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

在寺院东南侧半山腰处,还有一片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的塔林,是僧尼圆寂后的归宿之地,现有3座青砖砌成的青灰色塔,系已故释印莲、释印明等法师的圆寂之地。那里栽种有松、柏等树木,松柏成林,林下成荫,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环境幽静,风景秀丽。每逢佛教节日或俗世重大节日,众多善男信女常到此祭奠缅怀,悼念逝者,祈福未来。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能心无挂碍,‌放下执着,‌便能见性成佛。有感而发,遂作一诗以记之,‌诗云:佛全全佛一禅寺,知觉觉知三法门;善心善行善得报,缘因缘果缘佛心。(文/闫铭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