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园是因埋葬着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苏洵而得名。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

三苏父子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政治实践、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三苏文化。而他们的归焉之地—郏县三苏园景区则是缅怀三苏、启迪后人的圣地,古往今来,无数莘莘学子、社会名流前来朝贤拜圣,留下许多珍贵佳作,园内现存宋代的墓、元代的坊、明代的碑、清代的碣以及代表当代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300余块碑刻,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的理想圣地。

1969年生产队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确定了三苏葬郏的事实。

地以人重,900年间三苏园几经兴废,几经修葺,三苏英灵始终傲立天地,永无尽期。三苏父子与郏城百姓朝夕相处早已情同骨肉,密不可分,郏城父老无不以先生为荣耀,郏城后学无不以先生为师表。

三苏园景区鸟瞰图

“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1039~1112) 。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

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279首。

东坡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西湖的美属于"大家闺秀" ,三苏园景区内的东坡湖就是"小家碧玉"的美。

湖面呈"3"字形,根据地势高低,设上下塘,用瀑布隔开,似断似连,下塘内有一小岛。湖边堤岸除植有常绿苗木外,石狗、石狮、石兔等动物石雕围湖一周,增添了不少情趣。据了解,为了表示对东坡先生的纪念,东坡湖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东坡湖湖面看起来像个硕大的耳,寓意东坡先生的聪慧;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正好是东坡先生的阳寿66岁;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的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

“寺因坟显”

广庆寺位于东坡湖西北方向,始建于宋仁宗年间,后经元至顺年间改造而成,是一座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寺院建筑。主要由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组成。广庆寺其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它汇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

过了山门,便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两边有钟鼓楼和东西厢房。

释疑:苏轼老家为四川,宋朝眉州眉山人。在大宋京城汴京朝中任职,后因被贬江苏常州时病逝,为什么会葬在既离家乡千里之遥,又距其客死之地甚远的郏县呢?

郏县地处许洛古道,紧邻小峨眉山,背靠嵩山,南有汝水旷川。此处山青水秀,古柏参天,景色宜人,风景绚丽,苏轼早年多次路过这里,曾为此"美似家乡峨眉山"而惊叹,这里不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他永生的怀恋之地。故在常州重病临终时,他给弟苏辙写下了"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和遗愿。在苏轼病逝一年后。苏辙将其埋葬在这里。

苏轼病逝11年后,苏辙在许昌病逝。其子孙将他送到郏城,与苏轼葬在一起,始称二苏坟。至元代1352年,郏县尹出于对苏轼父子的敬重,为苏洵置了衣冠塚于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至此始称三苏坟。后来,又在坟院南约300米的广庆寺后建起了三苏祠,祠内立了三苏塑像,泥胎金身,栩栩如生。

与四川眉山三苏起点不同,这里是三苏的终点,是三苏盖棺论定之地。

三苏祠堂暖阁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像,是全国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尊三苏父子塑像。

进入三苏祠,迎面看到的是苏轼父子三人的彩色泥塑像,苏洵居中,形态高大,苏轼苏辙分列左右,形态与其父亲相比尺寸有所缩小。

这三苏泥塑像是元代所建,全国仅此一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革期间,这里被改为学校,本来塑像是要被砸烂的,是学校的老师在塑像前砌了一堵墙,并在墙上挂上毛主席像才幸免被砸。

东坡碑林

东坡碑林是为了纪念东坡先生病逝九百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郏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社会捐资兴建的,东坡碑林于1997年下半年着手筹划,经约稿、成书、雕刻、建廊、镶嵌等项工作,于2000年底一期工程竣工。东坡碑林是继湖北黄冈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以苏东坡著名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整个碑林由大江东去碑园、东坡诗词碑园、文赋碑园、礼赞碑园组成。

东坡碑林。东坡碑林是继湖北黄冈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苏东坡著名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是缅怀坡仙、启迪后人的圣地。

碑文全部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依次由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排列,一面面碑刻凝聚着书法家对一代文学大师的敬仰和感情,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技艺溶入到作品中,或豪放、或细腻、或灵动、或古朴、或精致,姿态纷呈,蔚为壮观。

收集了一百位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其中还有毛泽东同志的手书。由于全词共100字,就有100人同书,共100幅,也蕴含对苏轼的崇敬!

东坡碑林。毛泽东手书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中年布衣像

苏轼中年布衣像。苏轼中年布衣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磨光青石砌成,工艺细腻,形态逼真。在苏轼雕像前建了25级青石台阶,阶下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你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蛙"鸣声。

步上台阶,站在苏轼塑像下仰望,手执诗书的苏轼面向西南,满脸的惆怅。

是河大艺术系师生的作品,基本刻画出了苏轼中年时的布衣形象,遗憾地是塑像太小,未能表达出人们对苏轼敬仰的期望值,当年资金不足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以后有可能会重新再塑一个更加高大完美的苏轼像。

翠柏掩映三苏坟 高山仰止垂千古

天才而灵动的苏轼,超逸而豪放的苏轼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苏轼,而这尊塑像与我们心中想像的苏轼形象相去甚远,这是很多人看后的遗憾,这不能怪他们。当你回头看到大宋的天空飘荡着"乌台诗案"的阴云,苏轼被一贬再贬,流离失所,历尽坎坷仍然能"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后,当你看到苏轼"无所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之后,当你了解到苏轼为什么要"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后。你不能不为那些师生们对苏轼的理解而称道。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苏轼深知再无缘回归故乡,只能把这貌似家乡又与家乡同名的小峨眉当作最后的归宿,其实这是非常无奈的选择,但也算是聊慰了他的思乡之念。这伤感之情让我们联想到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虽然这是他写给他前妻的,也令我们不由对师生们为苏轼这塑像倾注的无限心血而欣慰,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

三苏坟

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

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

释疑:

三苏陵园位于广庆寺北300米处,坐北朝南,总面积14800平方米。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神道上古柏相应,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

陵园内的红石牌坊,为明代郏县学者王尚絅所立,后至清道光甲申年知县李虎臣又将石坊重修一新,坊楣上写着四个行书大字"青山玉瘗"为王尚絅所题。两边石柱上所刻的对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佗年夜雨独伤神。"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写给弟弟苏辙
的绝命诗《狱中遗子由》。

祭坛正北方向的三个墓冢,便是驰名中外的三苏坟。"三苏坟"葬着苏轼、苏辙兄弟的尸骨和其父苏
洵的衣冠。元至正12年(公元1350年)冬,郏县尹杨允拜谒苏坟,见只有"二苏"葬于此,于是就说:"
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盖末始相远
"。遂将苏洵衣冠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

苏东坡葬郏的原因?

一、苏东坡家居四川眉山县,当时,宋朝京都在开封,郏县是四川到开封去的必经之地,东坡一生从这里路过多次(苏轼生前也曾被贬到汝州做团练副使),四川有峨嵋山,这里有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四川省有青江和岷江,这里有汝河(古时称为汝阳江),他认为这里山水多与家乡相似,就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

二、他的亲属当时已都不在四川;

三、当时朝中高官死后坟墓均在京畿之地,就是死后也要效忠皇帝。

“思乡柏”

陵园内共有古柏588株,枝繁叶茂、苍翠挺拔,所有柏树树干均向西南方向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据导游介绍,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被视为"摸福石",当地一首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据说古代一些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总要来此摸一摸,沾点儿三苏的灵气。

“苏坟夜雨”

"苏坟夜雨"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柏树林中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此情此景竟使他感到十分意外,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昼,断言此乃苏坟奇观,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之谓"苏坟夜雨"。

苏仲南夫妇墓位于三苏陵园东南方向,1969年生产队在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确定了三苏葬郏的事实。苏仲南夫妇墓志铭现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院。

三苏纪念馆。三苏纪念馆是一座集展陈、文艺演出、三苏生平介绍为一体的大型展馆,向我们展现三苏父子丰富的人生经历、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郏县三苏纪念馆在全国众多三苏纪念馆中有着独特地位,它与四川眉山三苏起点不同,这里是三苏的终点,是三苏盖棺论定之地;与杭州、黄州等苏轼仕宦之地也不同,这里是三苏灵魂的故乡。在这里,我们对三苏既看到外貌,也看到内心;既看到宋朝,也看到现在;既看到历史,也看到人生。

苏洵小资料:

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辙资料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三苏纪念馆苏辙厅一角

三苏亭

三苏纪念馆苏轼厅一角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资料

真伪三苏坟

三苏坟的真伪问题在1972年以前的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1972年以后不再争论,就是因为发现了这个很有价值的"苏仲南及夫人黄氏墓志"。其墓志铭盖刻有"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乃苏轼次子苏过所题。墓志铭是苏适之兄苏迟撰并书。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苏适),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无疑点,全国公认葬郏县。出坟院,过神道,路西有苏迟(苏辙长子)夫人梁氏墓(梁氏为宋代80岁中状元梁灏之曾孙女),为清顺治三年主薄乔钵发现墓志,郏县知县张笃行封冢。

三苏文化影响海内外,三苏坟墓为全国所独有。全国其他地方作为东坡遗像的纪念地甚多,但三苏坟墓纪念地仅此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