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流行词叫“脑腐”,这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2024年度词汇,这个扎心的词一经公布,就引发了世界各地网友的共鸣。
什么是“脑腐”?它指的是网络上碎片化、低质量的内容,正在广泛蚕食人们的心智状态,导致大脑像“腐烂”一样,喜欢简单无脑的想法,而拒绝深刻复杂的思考,出现一定的功能衰退。
陆游在一首诗中说:“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相思是心病,“脑腐”也是,一样难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
在家中,每一个夜晚都应该是家人相聚、沟通交流的时刻,很多人却被手机“勾了魂”。这样的场景在多个家庭上演:夫妻两个吃饭时,边吃边看各自的手机。吃完饭丈夫坐到沙发上继续刷短视频,妻子躺在卧室里看网络直播,都不愿意花费时间干点家务,直到深夜餐桌上依然杯盘狼藉。
在地铁上,无论坐着的还是站着的,都在低头专注地看着手机屏幕,仿佛与周围的世界隔绝。有人在浏览一个又一个微信群,不时往群里发一个截图,一个表情,或者两个字“收到”;有人在慢慢欣赏自己拍摄的各类图片,一幅一幅地打开,脸上露出开心的表情;有人把耳机塞进耳朵里,闭着眼听音乐、听书;还有的不顾忌身边的乘客,打开外放刷短剧。
在校园,“脑腐”正无差别地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中蔓延开来。越来越多青少年的空闲时间被电子产品侵占,善于学习的他们经常把“YYDS”“你个老六”挂在嘴上;还有“尊嘟假嘟”“我嘞个giao”,很多年轻人还不知道这些“梗”的意思,但它们却是中学生的日常用语。近年来,不少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心理问题频发,导致焦虑、抑郁和自尊心低下,甚至走向自惨、自伤的悲剧。
据统计,每人平均每天要摸手机150次,除去睡觉的8小时,差不多每6分钟就要看一次。资讯、图片、短剧……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被大量的信息投喂。数据显示,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大约相当于174份报纸和5000张图像,但大脑的容量却与十万年前几乎无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出现了“脑腐”的症状。
图片来源于央视网
二
明明你是去搜索一句诗词的出处,却不知不觉被引进了微信公众号文章看了半天;明明你是想去了解一个新闻的时间,却稀里糊涂地看了十几个短视频。为什么我们会对各类应用软件上头?这是App平台利用算法在为每一个客户提供精准服务的结果。他们会根据你的喜好,给你量身打造各类“套餐”,让你掉进甜蜜宠的深渊,渐渐难以自拔。
“脑腐”,让大脑专注力减退。一旦被“脑腐”缠上,人就像被施了降智咒,专注力直线下降。以前学习工作的时候,能做到全神贯注,效率也高。随着捕捉碎片化信息成为习惯,变得连刷短视频或者是追剧的时候,也越来越没有耐心了,稍微长一点的视频都是倍速观看。经常是看了很久,但并没有获得什么有用的东西。放下手机后,往往感觉整个人心里空荡荡的。
“脑腐”,让交际能力减弱。“脑腐”简直就是社交场上的“大杀器”,把人际关系搅得一团糟。很多人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虽然他们可以长期在线社交,但很容易导致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就会不断遭受沟通挫折,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焦虑。
“脑腐”,让深度思考能力逐渐丧失。作业碰到难题,到网上找答案;写文章,到网上查找资料;作设计,到网上找别人的作品照猫画虎……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思维逐渐固化,习惯待在“舒适区”,“脑腐”就像个“思维粉碎机”,把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一点点给磨没了,缺乏创新意识,碰到问题难以提出新想法、新方案,最终沦为“工具人”。
“脑腐”,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患上“脑腐”,就会成为“手机控”。长期低头刷手机对会导致颈椎出现各种退化疾病,如骨刺、椎间盘突出、神经压迫等的伤害,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不少人玩手机没有节制,看直播看到深夜,追短剧追到凌晨,长期缺乏睡眠可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精力不济等各种症状。
图片来源于豆包AI
三
“脑腐”是现代病,是心理疾病,如果任其发展,最终可能会致“脑残”。
“脑腐”难医,但还不是不治之症。心病还需心药治,治疗“脑腐”关键是为大脑做好“防腐”。
删除手机里可有可无的App。
不少人的手机应用软件满满几个屏幕,既有看各类新闻资讯的,又有多个看短视频的;既有十几个工作上的微信群,还有十几个其他好友群。这些应用还会不停地弹出一些通知,让人很难忍住不点开。所以,对于各类应用要做好“减法”,除了必须用的,其他的一律卸载,除非不得不用,不要再下载;可有可无的微信群,果断退群。
这么做就是要给大脑减少信息投喂。比如,有的年轻人开始使用“老人机”,强制自己戒掉手机瘾;有的学校发出倡议,建议学生在16周岁之前远离社交软件;有的手机用户关掉算法推荐,甚至给手机“加密上锁”管理上网时长。
以读书学习填满空闲时间。
好书就是良药,善读可以治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愈多,看到的世界越广,愈发不会被眼前的利益迷失双眼。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还说,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
多读书,多学习,是让大脑保持“锋利”的法宝。比如,学一门外语,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还能让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让大脑始终保持活跃。
图片来源于豆包AI
多进行运动多参加户外活动。
相关研究显示,每周在大自然中度过 120分钟的人比不接触大自然或每周时间少于两小时的人更健康,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户外运动,能通过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心血管功能,来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特别是进行有氧运动,比如跑步和游泳,可以显著提高大脑的可塑性,助力大脑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提升。
除了运动,对付“脑腐”的最好方式就是放下手机,好好感受生活百态。到菜市场转一转,看一看各种大自然馈赠的新鲜食材,听一听叫卖声;到街头公园的小径上走一走,在长椅上坐一坐,静听水流潺潺,静看花开叶落;周末到郊外踏青赏花,放放风筝,舒展身心。
还有,就是尽量做到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以丰富多彩的健康生活方式抵御“脑腐”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