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已到,在人类文明史中,蛇的意象承载着许多独具魅力的文化典故。
古籍《拾遗记》中,有“蛇身之神,即羲皇也”的记载。作为“羲皇故都”的所在地,河南周口自古以来就有祭拜伏羲的传统。
淮阳古庙会
古诗词中,“蛇”字或用以描绘自然景象,或借以抒发诗人情感,各有千秋,韵味无穷。
蛇年开年
让我们在“蛇”字飞花令中
跟着诗人游河南
巩义杜甫故里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唐·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描写了早朝队伍的威武庄严。人们鱼贯而行,道路两旁的仪仗热闹纷繁,旌旗猎猎,旗帜上的龙蛇在风中跳跃翻动。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南瑶湾村,是一处集观光游览、朝拜纪念、研学教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式文化游览景区。以“来自这片土地,又回归这片土地”为主题,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杜甫。
隋唐洛阳城
《草书歌行》
唐·李白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这首诗描绘了怀素草书的神韵,形象地表现了他在书写时的惊人气势和艺术效果。“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意思是观看怀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这句诗通过夸张和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怀书的磅礴气势和艺术感染力。
李白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创作于其游历的途中,其中又有不少名篇是成文在今“河南”地区。如李白来到洛阳后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乡镇俯瞰图 图源:大河网
《塞下曲》
唐·李贺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这首诗是李贺为塞下戍边战士而作,诗中描绘了边塞马嘶的苍凉情景及战士们的思乡情怀,诗风悲壮凄凉,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
宜阳三乡镇,是李贺故里“福昌昌谷”的所在地。洛河及其支流连昌河在这里交会,地形高低参差,形成一片开阔幽静的谷地。这里,又是长安到洛阳两京驿路的要冲,历来地理位置举足轻重。
洛阳香山白园
《折剑头》
唐·白居易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白居易此诗篇借物言志,重点在剑之“折”。作者由此直抒胸臆,不顾折剑头终遭丢弃的结果,宣称“好刚不好柔”,将“直折剑”与“曲全钩”对比,表现宁折不弯的品格。
老家河南新郑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最终长眠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白园就是围绕琵琶峰修建的,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郎、墓体区等。
郏县三苏园景区
《西江月·平山堂》
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恩师欧阳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墙上的墨迹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因作此词。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病逝于江苏常州,其子遵遗嘱将其移葬于河南郏城小峨眉山南麓。自此,平顶山郏县便成为了苏轼的“灵魂家园”。在国家4A级景区——“三苏园”中有苏轼、苏辙兄弟的遗骨和其父苏洵的衣冠冢。
孟州韩园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
唐·韩愈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韩愈在诗中通过描绘蒲鱼的外形特征,形象地表现了南方食物的奇特和与众不同。
韩愈被称为“泰山北斗”,敬为“百代文宗”,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为韩愈故里,近年来,孟州市积极打造韩愈文化品牌,以韩愈的陵墓为主体修建了韩园。园内千年古柏苍翠,雕塑园艺和谐,碑廊碑林独特,文韵墨香浓郁。
网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