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浓浓文化味 锦绣乡村年
河南
河南 > 要闻 > 正文

央媒看河南丨浓浓文化味 锦绣乡村年

社火活了 日子火了

喧天锣鼓一敲,嘹亮唢呐一响,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村委大院里,不少村民换上行头,带着自制的社火道具,开始了迎新春的节目排练,年味儿顿时浓烈起来。在空中,彩龙游动、翻滚、盘踞,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在桩上,狮子腾跃、回旋、直立,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

霍庄村是闻名全国的“社火道具专业村”。新春将至,这个百年“社火村”的乡亲们格外忙碌。烤、粘、填、糊、上色……年近七旬的姚红玉一双巧手上下翻飞,忙得额头沁出了汗珠。不到一个钟头,一个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社火道具龙头便扎制完成。

“一条完整的舞龙,短的有5米左右,长的可以达到20米。”姚红玉说,龙头是整条龙的重点,刻画要逼真,色彩还得鲜艳,“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就希望在春节抖擞精神,舞动起来。”

接单、沟通、确认……屋内,他的儿子、36岁的姚永恒正忙着回复网上买家的提问,把键盘敲得“嗒嗒”作响。“我们家的订单上个月就已经排到年底了,新单子都不敢接了。”姚永恒说,“今年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来找我们的订单明显多了。”

源于农耕文明的社火,是河南农村少不了的年味记忆和乡愁寄托。早在清末时,霍庄就有了社火道具生产。如今,小到舞鞋头饰,大到舞龙舞狮,这里的社火道具已达30大类200多个品种,占据了长江以北70%以上的市场。

曾经,百年“社火村”一度面临发展窘境:市场销路打不开,传承人梯队断档……如何破局?霍庄村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摸索,运用互联网思维,走出了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在俺村,80%的人都在干社火道具这行。”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说,村里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物流公司有专人上门收货,社火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社火的红火,也吸引着外出务工年轻人“组团”回村创业。90后霍帅兵将传统工艺应用于汉服生产,成功解锁老手艺的新商机;00后霍云龙通过直播让社火制作“见人见物见生活”……

“搁以前,临近年关,我们常常离家往外走,带着社火道具跑销路。现在大不一样喽!”村民霍晓军说,近年来,村里年轻人结合声光电技术,参与研发和设计出了会发光、发声的舞龙、舞狮产品,网络订单、实体店买家主动找上门来。

霍军政提供了一张喜人的“年度账单”:2024年,霍庄社火道具销售额达1.2亿元,70%的村集体经济、80%的群众收入来自社火道具和戏剧用品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近3万元,村集体收入近百万元。在一些知名电商平台,很多社火道具店铺来自霍庄,一些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地。

社火闹年,年复一年。非遗社火,传承不息。临近春节,霍庄村民再次穿上戏服、化上戏妆,抖掉旧岁的倦意,或划旱船、骑毛驴,或舞龙狮、摇彩扇,在欢快的锣鼓声中,迎接新年热辣滚烫的美好生活。(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