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以来,河南“三农”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守正创新,攻坚克难,河南“三农”发展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良好势头。
1月16日,在周口市扶沟县柴岗乡梅桥村,曲折蜿蜒的幸福河环绕村旁,河岸整齐的蔬菜大棚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跃然眼前。宋福星 摄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增强农业大省底气
仓廪实,天下安。解决吃饭问题,稳定粮食生产、夯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根本。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始终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2024年,河南粮食生产接连克服春季大风、夏秋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影响,全省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居全国第2位,小麦单产、总产均稳居全国第1位。不仅保障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交出了喜获丰收的成绩单,展现了不惧困难、百折不挠的坚韧底色,“中原粮仓”名副其实。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多打粮,提升农业生产质效?河南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河南模式”,激发蕴藏在农业生产变革中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我省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示范区建设小麦高产示范区601个、总面积734.2万亩,率先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平均亩产1208斤。在单产上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为我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做足了增量。
民以食为天。作为农业大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是摆在我省面前的课题。
近年来,河南抓好肉蛋奶鱼生产,推进粮改饲等畜牧业政策加快落地,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羊产业和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肉蛋奶总产量915.3万吨,同比增长5.58%;畜牧业产值1794亿元、同比增长3.7%;水产品总产量74.5万吨。
同时,发展高效优势经济作物,研究制定加快推动设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设施蔬菜,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稳中有增。全省油料作物生产平稳,夏收油菜种植面积303.26万亩、总产48.38万吨,实现面积、总产“双增”。
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走出了一条以大食物观为引领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让老百姓“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1月20日,济源示范区思礼镇涧南庄村农民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西红柿。春节临近,该区农民抓紧采摘大棚蔬菜供应市场,丰富节日“菜篮子”。苗秋闹 摄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增添农业现代化内生动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我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高标准推进“中原农谷”建设,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推动全省农科教、育繁推资源集中布局,打造国家级、国际化种业创新高地,现已集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8家、种业研发团队53支,引育各类种业企业82家,累计161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基本实现“三年见成效”阶段目标。
在农业良种联合攻关下,河南小麦制种能力居全国首位,“新麦26”推广面积超过600万亩、居全国同类第1位;组建省种业集团,推动11家种企进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行列,农作物和畜禽阵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4位。
当前,我省正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农业种业”建设,打造农业大模型,推动一大批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加快呈现,加速中原传统农业向现代数智农业转变。
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以“1总链+7分链+4工作组”为抓手推进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培育,新公布认定农机装备领域创新平台16个,建成全国农机行业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80个,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推进技术集成应用,高起点建设周口国家农高区,打造黄淮平原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优化完善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探索“赛马制”“PI制”等科研组织方式,强化全链条技术模式集成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近几年,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省委、省政府坚持全方位创新体制机制、全种业领域覆盖、全产业链条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增添内生动力。
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员在察看金钗石斛生长情况。崔培林 摄
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
“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芝麻叶揉三遍,给肉也不换”。平舆白芝麻全身都是宝。走进东皇街道乡村振兴产业园,三粒芝麻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
在平舆,像这样忙碌的车间不在少数。近年来,平舆县采用“基地在县城、车间在村头、加工在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各县、乡、村产业链群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河南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链式盟式发展。
着力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实施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发展小麦、生猪、肉牛、食用菌、中药材等20个优势特色产业链。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居全国第2位,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57家、2024年前三季度增加值4.6%。
品牌强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省积极推进“豫农优品”公共品牌建设,成立运营公司,举办河南(郑州)—东盟粮农合作大会、“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等活动,制定“豫农优品”准入“十大金标准”,实施文化赋能、渠道建设等“五大行动”,发布首批“豫农优品”名录,纳入377家企业、717个产品,打造国家级农业品牌46个,推动“大厨房”“大餐桌”走向海内外“大市场”。
不只是农产品,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田园风光同样丰富。罗山县何家冲村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2024年上半年,何家冲开展研学活动近4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当前,我省正不断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通过认定中国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6个、全国乡村旅游特色村45个,带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南以富民强村兴镇为目标,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加快农业农村资源开发和富民产业发展,正在努力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我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聚力打造“豫农技工”等“豫字号”人力资源品牌矩阵,同时持续落实跨省务工交通补贴等鼓励政策。截至2024年12月,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65万人、数量居全国第1位;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7.1%。
2024年10月8日,洛阳市孟津区河阳街道横涧社区高产示范田里机械化收割玉米。郑占波 摄
聚焦宜居宜业
提质建设和美乡村
河道里碧波荡漾、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咖啡馆里游人闲散惬意……济源承留镇花石村地处“中国森林氧吧”——南山省级森林公园入口处,当地立足特色、挖掘资源、整合优势,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河南省十佳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的同时,公共服务也更加便利。作为承留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试点村,花石村还建立完备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完成全村污水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分流。村庄变美了,百姓生活也更幸福了。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河南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突出规划设计引领,全省1286个乡镇、2.64万个行政村形成村庄规划初步成果。健全完善“一库一单”运行机制,组织开展乡村建设项目库入库和市县级乡村建设任务清单编制工作,组织审核乡村建设入库项目14937个、投资概算993.83亿元,列入省级乡村建设清单任务42项、总投资145.09亿元。
我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户厕改造18.36万户,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1%,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43%,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强“硬件”,也要抓“软件”。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今,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已经蔚然成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我省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进“五星”支部创建、“三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完成5个国家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任务和13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乡村社会朝着治理有效不断迈进。
近年来,河南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乡村建设有“里”有“面”,一村一风光,万村显万象。
2024年12月17日,在周口市淮阳区新站镇王拱楼村的麦田里,农户驾驶拖拉机拉着镇压器给旺长的小麦实施镇压。杨正华 摄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河南着眼发展需要,聚焦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平舆县、西平县、泌阳县3个整县延包试点。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665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33.27%。巩义市、孟津区、宝丰县、长垣市、新县5个县(市、区)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工作。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提升,我省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20.3万家、家庭农场27.5万家。新认定省级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49个,累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7万个,基本形成百家省重点、千家市重点带动基层万家服务组织的“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以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制度为重点,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按照每村50万元补助标准,2024年扶持1827个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洛阳、中牟等3市4县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建设。指导郑州、开封、焦作等地探索建立市级有平台、县级建中心、乡(镇)设服务站、村(组)设服务点的四级产权流转服务体系。
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河南用改革激活农业农村“一池春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前行。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河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向着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扎实迈进。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于农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