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花瓷:唐宫荣耀与岁月沉浮
河南
河南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鲁山花瓷:唐宫荣耀与岁月沉浮

陶瓷,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便与我们一路同行,历经由陶到瓷、由粗及细、从蛮荒步入文明的蜕变,见证了从乡村到都市的沧桑巨变。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飞跃,人们对陶瓷的倚重却始终未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瓷器,他曾经独享宫廷御用之尊,声名显赫,傲视群芳,那便是“鲁山花瓷”。图1唐代鲁山花瓷腰鼓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独树一帜的命名方式 ,非凡陶艺的标识

通常,瓷器的命名一般都是取地名,或地名加窑名,比如汝瓷、定瓷、磁州窑瓷、饶州窑瓷、龙泉窑瓷等,一看便知道他的产地。然而,对于瓷窑知识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单从名称上往往难以窥见其色彩,如汝瓷的天青、定瓷的洁白、饶州窑瓷的青白等。唯独鲁山花瓷,其名字既揭示了产地——鲁山窑,又直观展现了其特色——“花瓷”,一目了然,独具匠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鲁山花瓷”的名字是皇上御赐,且有明确文献记载,这在陶瓷史上堪称独一无二。据唐南卓所著《羯鼓录》记载,开元年间,宰相宋璟与唐玄宗李隆基共赏音乐时,在急促的鼓声中说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这应该是历史记载中最早、时间、地点、人物、名称俱全的御用瓷证明了。

荣登御瓷之巅,何时盛誉唐宫?

鲁山花瓷何时成为宫廷御瓷,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通过细致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我们仍能捕捉到一些珍贵的线索。《鲁山县志》记载:“开元八年(720年),段店一带瓷器工业迅速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产品颇负盛名。”虽然记录简练,只有寥寥数十个字,但是,从“前所未有”、“鼎盛局面”、“颇负盛名”等的表述,无不在向我们展示鲁山花瓷在那个时代的辉煌。或许,正是因其已成为唐宫中的御用品,才能赢得如此赞誉,否则,又怎会留下如此显赫的记载呢?

下面,让我们聚焦一位与鲁山花瓷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宋璟。时光回溯到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曾任洛阳令的南卓,编纂了唐代的一部音乐著述《羯鼓录》。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宋开府璟,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这段记载为我们大致框定了鲁山花瓷进入唐宫的时间下限。

提及“宋开府璟”,他便是唐代著名的“房杜姚宋”(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四大贤相之一的宋璟。宋璟(663年-737年),早在唐睿宗时期,他就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郡遭贬。开元四年(716年),再次迁官吏部尚书兼黄门监,接替姚崇升为宰相。开元八年(720年),因压制犯法官僚的申诉,又严禁恶钱流通,招致弹劾,唐玄宗忍痛罢相,改授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开元十七年(729年),宋璟第三次升任宰相,任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年(732年),宋璟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唐玄宗再三挽留未果,最终批准辞职,并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十五日病逝。根据史料记载,宋璟曾三次任宰相,在开元八年(720年)——开元十七年(729年)期间为“开府仪同三司”。《羯鼓录》中,提到的“宋开府”,正是这一时期的他。《鲁山县志》与《羯鼓录》的记载互相验证,表明鲁山花瓷最晚在开元八年至开元十七年,即公元720年--729年之前,已经走进了唐宫的殿堂。

宋璟与鲁山花瓷的深厚渊源,不仅体现在《羯鼓录》中他与唐玄宗讨论音乐时提及的“鲁山花瓷”,还体现在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东户乡中学校园内的宋璟碑(大历五年【770年】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2006年9月25日与鲁山花瓷段店瓷窑遗址一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不解之缘。

乐器千百种,腰鼓何以独领风骚?

汉代有一首民歌唱到:“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此歌深刻描绘了“上行下效”的社会现象,同样,唐代羯鼓的盛行,无疑与唐玄宗对其酷爱息息相关。

羯鼓是一种出自于外域的乐器,以其独特的构造与音色著称。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而得名。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擅长使用羯鼓,南北朝时经西域传入中原。据唐·南卓《羯鼓录》记载:羯鼓是用山桑木制成,形如漆桶,置于床架之上,用两只鼓槌击打。羯鼓的声音急促、激昂、响亮,尤其适用于演奏急快节奏的曲目,既能作为战鼓为战士助威,亦能在高楼赏景时演奏,时值明月清风,鼓声凌空远扬,特性与其他乐器迥异。正因如此,《新唐书·礼乐志十二》记载,唐玄宗李隆基赞誉道:“羯鼓,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方也。”

在唐宫中,羯鼓的用途已经远远超越了音乐本身。《羯鼓录》上曾有两段记载尤为生动:一次是在二月初的一个清晨,雨后初晴,景色明媚,小殿内庭中柳树与杏花即将绽放。唐玄宗目睹此景,不禁感叹道:“面对如此美景,怎能不为之演奏一曲呢?”左右侍从相视一笑,正欲备酒,唯有高力士命人取来羯鼓。唐玄宗随即下令于轩前击鼓一曲,曲名《春光好》(为玄宗自制)。演奏完毕,他神采飞扬,回头再看柳杏,皆已绽放。他指着花朵对嫔妃与侍臣笑道:“此景此事,不称我为天公,又当如何呢?”众人皆呼万岁。另一次,他创作了《秋风高》一曲,每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之时便奏之,每次必有清风徐来,庭叶随风飘落。其曲之绝妙,皆如此类。

图2唐代鲁山花瓷 瓶、罐 鲁山段店博物馆收藏

唐玄宗性格豪爽,极不喜琴。有一次,他正在听琴,未及曲终便怒斥琴师道:“待诏出去!”随后对内官说:“速召花奴(宁王长子李璡),将羯鼓取来,为我驱散这琴声之浊气!”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乐律一》中也曾记述:“吾闻《羯鼓录》序羯鼓之声云:‘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而其人已死,羯鼓遗音遂绝。”

由于唐玄宗对羯鼓的偏爱,皇宫中不仅藏有精致的木制域外羯鼓,更有来自鲁山段店窑的珍稀花瓷腰鼓,两者交相辉映,彼此增色,为“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旧唐书 玄宗本纪)的李隆基提供了丰富的乐器选择和无尽的欢愉。

古语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安史之乱将大唐王朝推向了崩溃的深渊,唐宫的无数珍宝也在此劫中荡然无存。那些木制羯鼓早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埃,而花瓷腰鼓却奇迹般地幸免遇难,他不仅躲过了安史之乱的浩劫,更历经唐朝覆灭、五代十国的纷扰,宋、辽、金、元的更迭,直至明、清,跨越1400年的悠悠岁月,至今仍然完好无损的展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殿堂之上,他长58.9Cm,两端口经22.2Cm,腰鼓广口,纤腰,全身七道弦纹,以黑釉为基色,饰以二三十块白色釉斑,2013年8月1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鲁山花瓷腰鼓,以其独有的骄傲和辉煌,向我们讲述着它的传奇故事。

能够跻身皇宫,背后蕴含何种玄机?

隋唐时期,尽管我国的瓷器生产尚未步入完全成熟阶段,但是,以越窑青翠欲滴的南方青瓷和以邢窑洁白如玉的北方白瓷为代表的“南青北白”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遗憾的是,当时的瓷器釉色略显单调,缺乏足够的欣赏性,这与盛唐的绚烂多姿、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风貌不太协调。恰在此时,鲁山花瓷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横空出世,闪耀在瓷器艺术的殿堂之上。

鲁山花瓷,以其独特的黑釉或者芝麻釉为底釉,再巧妙地施以白斑或蓝斑,这些斑块宛如行云流水,自由挥洒,无拘无束,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入窑后,采用段店生产的优质原煤,将窑温提升到1250°——1600°的高温区间,从而形成入窑一色,出窑千变万化的花瓷珍品。鲁山花瓷不仅是第一个高温釉变瓷,更是第一个实现一瓷多彩的瓷器,一举打破了“南青北白”的传统格局,为以后的三彩瓷、青花瓷等瓷器的创新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图3唐代地图中鲁山县的地理位置

一方面,鲁山花瓷的黑地、白斑、蓝斑的斑斓多彩,与唐朝的厚重底蕴、深邃智慧、繁华景象和进步精神不谋而合,深受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的喜爱和追捧。另一方面,鲁山花瓷以其匠心独运、技艺精湛、工艺成熟、品种繁多、样式丰富的特点著称于世。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和遗存的实物证实,鲁山花瓷品种就多达几十种,涵盖乐器品种、文化用品、祭祀器具、摆件装饰、生活用具等各个方面,如花瓷腰鼓,(大小长短各异,有60cm长的、有30cm长的、有20多cm长的,大中小不一而足),花瓷注子,花瓷花洒,花瓷执壶,花瓷鸡首壶、花瓷凤首壶,花瓷螭龙壶、花瓷龙首壶,花瓷双系罐、四系罐,花瓷蒜头罐,花瓷瓶,花瓷盆,花瓷碗,花瓷钵,花瓷洗,花瓷盘,花瓷盏、花瓷碟,花瓷香炉,花瓷灯具等等,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交通的便捷性也是鲁山花瓷进入唐宫的关键因素之一。段店瓷窑恰巧坐落于历史悠久的宛洛古道之上,这一位置也是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鲁山丝绸,就是从这里被源远不断地运往各地,远销海内外。环村蜿蜒流淌的大浪河,历经千载而水源不绝,为花瓷的运送增添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岁月长歌,几时重铸荣光?

光阴似箭,历史的巨轮载着时光驶入了新中国纪元。在这历史岁月的流转中,鲁山花瓷,这一沉睡了千年的艺术宝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们的细致审视与重新发掘下,犹如凤凰涅槃,再度焕发光彩,并迅速成为收藏界竞相追捧的新贵。

此时此刻,在他的原生地——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梁洼镇段店村,鲁山花瓷迎来了它真正的新生。这里的村民们,深受鲁山花瓷文化的滋养与启迪,怀揣着对这份千年遗产的无限敬仰与热爱,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传承与发扬鲁山花瓷技艺的重任,誓要让这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李新春,一位根植于鲁山县段店村的陶瓷艺人,是段店村花瓷技艺家族传承的第四代传人,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2016年11月,李新春在段店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立了鲁山县李氏陶瓷有限公司。他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致力于挖掘花瓷文化的精髓,同时广纳百家之长,远赴汝州、神垕、清凉寺、景德镇等地,向陶瓷界的各位大师虚心求教,以期让鲁山花瓷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马伟,同样来自鲁山梁洼段店村,自幼便在这片孕育了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与古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段店瓷窑汝瓷复兴工程被文化部列为国家十大重点工程之际,他凭借对汝瓷的无限热爱与执着,创建了鲁山马氏陶瓷厂,成功复制出汝瓷洗、枕、盘、盏、葵口碗、梅瓶等精美工艺品,为段店窑汝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尚国全,亦是鲁山梁洼段店村人,他数十年如一日,精心打造了鲁山县段店辉鸿陶瓷坊。这里集鲁山花瓷的研发、制作、销售于一体,依托千年的文化底蕴,致力于传承与发展鲁山花瓷这一传统技艺,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郭耀辉,则致力于鲁山段店博物馆的建设,深入研究与传播鲁山段店瓷窑文化。博物馆展厅内鲁山段店窑唐、五代、宋、金、元等各朝代藏品琳琅满目,共计700余件,瓷片标本更是多达上百万片。展馆全天候开放,作为鲁山对外展示段店瓷窑文化的窗口,接待了众多陶瓷文化爱好者与专家,备受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注与重视。

图4鲁山县段店辉鸿陶瓷坊尚国全拉坯中

此外,李亚凯,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及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书法专业导师,他积极筹建梁洼〔段店窑〕书法陶瓷研学基地,与书画艺术家、书画院及艺术机构合作建立写瓷画瓷基地,并与多所高校建立大学生实训实习、写生创作基地等,为鲁山花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鲁山花瓷亦赢得了平顶山和鲁山众多有识之士的青睐与赞誉,袁留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2005年1月3日,从鲁山县段店花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有限公司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该公司负责人袁留福荣幸当选为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陶瓷分会理事;同时,其鲁山花瓷《龙腾盛世》《一鼓作气》两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为鲁山花瓷的传承与发展再添光彩。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我们坚信,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伴随着对文化传承日益加深的重视,以及在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鲁山花瓷必将迎来光辉重放的璀璨时刻,再次鲜衣怒马盛装登场。(尚宏远)